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163046596

    孔子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命是寶貴的,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仁”,在生死關頭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仁”。“殺身成仁”實則就是後世常說的“取義成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文天祥的態度;“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就是譚嗣同的態度……歷史上有許多志士仁人慷慨赴死,殺身以成仁,青史永存。“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並不是說為了求仁而刻意去赴死。死一己可以救眾生,可以益眾生,可以避免更多的人死,當然應該“殺身以成仁”;如果徒死無益,那就是輕生。對孔子的這段話不應拘泥的理解,應該以人為本,對眾人無益,甚至給民族、國家、人類帶來後患的死,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哪裡是“仁”呢!生命是可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那就是仁德。在生命與仁德發生不可共存的情況下,孔子主張:“有志於行善愛人的人士,不要貪生怕死去損害仁德,要有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的精神。”孔子為追求人格完美的人提出了明確的生死觀。孔子常講“克己復禮為仁”,犧牲自己是最大的克己,以此形式所成就的仁也是最大的仁。志士仁人依照仁德來行事,為了捍衛仁德,雖死而不辭。“殺身成仁”這一人生格言具有強烈的感召力,成為古往今來無數先烈的座右銘。在儒家看來,比生命更重要的還是一個天理。主流的看法還是認同了“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條傳統的儒家道德規範,守住了這個原則,也就等於堅持住了我們民族良心的底線,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表白了“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 2 # 使用者6767156913043

    【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示例】:若得著死難者的熱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們的蹤跡,~了。

    ◎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暫住證和居住證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