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日金141

    這個問題有點搞笑。孔子的過猶不及、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怎麼跟養生之道拉扯上了?要說養生之道,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倒是有點關係。

    指出一點,孔子從沒說過什麼中庸之道,說的中庸之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孔子曰的再清楚不過了,“隱惡而揚善”。善與惡兩端,過猶不及、不偏不倚,不是選擇中間、不惡也不善,而是擇中善。

    解釋中庸的書,多的把孔子中庸淹沒了,也沒說得清楚。

    中庸,孔子說的已經很清楚: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2 # 火楓一葉

    謝邀

    “過猶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過猶不及”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所寫的《論語·先進篇》。

    不偏不倚的意思是做人處事要站在公正立場,親疏一致,不厚彼薄此。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翻譯: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足。”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過猶不及,不偏不倚這兩句話對養生有一定的啟發。就是間接告誡人們要保持樂觀心態,不急不躁,做人做事,要以誠相待,以心相對,對別人不強求,順其自然,沒有私慾,無欲則剛,對身心都是有好處的。

  • 3 # 凡行記

    《中庸》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中庸之道,生生之道也,生生即為易!

    中醫源於易,以陰陽辯證之法,以達中正平和之效,讓身體與自然和自我達到平衡!

    可見,中庸之道與中醫之法,殊途同歸也!

  • 4 # 養生男人699

    孔子言中庸者:無太過亦無不不,語出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庸者老子是德守中,道生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守中),而孔子是以中為道(弱者道之用也),而其行則是反中庸(反者道之動也),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一生二之義(即反中庸),道生一是中庸,故曰中庸之道,反中庸之用,於養生無益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守中),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守中之德),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由中而生,由中而化,故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守中之德,守中之用也,老子是執一守中而處和也,老子是守中而處和(執一),孔子卻是守中庸而反中庸之用,與老子無為(守中)而無不為(守靜)之義相背也,天之道是一,德是中(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是中,德是反中庸(損不足而奉有餘),

  • 5 # 偷樑換柱363

    此成語體現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與道家的“物極必反”“執中”有相同的意思,成為中醫學“致中和”的理論基礎,是中國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鬥爭經驗的哲學總結。

    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祕”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致中和”通俗地說就是維持平衡。任何疾病的產生都是機體動態平衡被打破的結果,而中醫治療疾病就是通過各種辦法,使機體回覆到平衡的狀態,這也是很多人所說的調理。

    中醫治病八法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都是“致中和”必要的方法,正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就是為了使矛盾的任何一方不能太過,太過就要破壞平衡。

    過猶不及 物極必反

    中醫治病是如此,在中醫養生保健上也是如此。中醫有“五勞所傷”的理論,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看久了、睡久了、坐久了、站久了、走久了,都是傷害身體的。

    日常運動中有過猶不及的例子。我們很多人知道運動的好處,卻不知道過度運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行走,一些人每天連續走上萬步甚至幾萬步,不知不覺中,膝關節就磨損了;有的人每天用很多時間爬山、登樓梯健身,卻不知道半月板慢慢損壞了。這些都是過猶不及的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遊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拍照還是感受美景,現在拍照比感受更加重要了,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