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牙箍女孩菜菜

    近代中國,封建的生產關係始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土地制度來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終佔統治地位,農民依然受著地主的壓迫與剝削,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始終存在著,而且有時還很突出。而教材中卻不把國內矛盾表述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這是因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關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經濟結構來看:在自然經濟之外又出現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近代後期又出現了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從階級關係來看則出現了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因此,近代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也複雜化了。在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之外又出現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及民族資產階級與大地主、大買辦、官僚資產階級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只是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來表述,就無法涵蓋近代中國社會的國內矛盾。

    其次,我們必須明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並非始終是近代中國社會中最主要的矛盾。兩大主要矛盾發展是不平衡的。可以這樣說:當列強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時,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對外宣戰、愛國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眾自發的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才有國共兩黨的二次攜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而當列強改變侵華手段與方式,使用經濟、政治而非軍事的手段和以間接的“以華治華”而非直接的殖民統治的方式時,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最突出。如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解放戰爭的時期。

    總之,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兩大矛盾地位的變化則影響著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喝奶愛咬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