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當今社會,人們常把說話不正經、辦事不靠譜、處世隨便、好出洋相、近乎傻瓜的人叫做“二百五”。類似地,各地方也有其他類似的說法,上海人把那些傻里傻氣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叫“十三點”;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廣東人稱呼言行舉止有點不正常、“神經兮兮”的人為“痴線”或“黐線”;北方就說某人很“二”;有些地方稱呼不通事理、說話隨便、舉止不輕浮的人為“半吊子”,等等。

    一說:來源於戰國著名的縱橫家蘇秦,相傳他是戰國時的著名說客,憑舌辯之能說服住過身佩六國相印,威風顯赫一時,但是樹大招風,也因此結下了很多仇家。後來他在齊國被人殺死,齊王大怒,要為蘇秦報仇。可就是緝拿不到兇手,苦思後他想了一條良策,派人把蘇泰的腦袋上割下來,懸掛在城投,並張布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誰殺了他是有功之人,現有黃金千兩,速來領賞。”榜文一出,立馬有四個人聲稱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事不能冒充呀!”四個人一口咬定說千真萬確是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多少?”四個異口同聲地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於是“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第二種說法:與推牌九(一種賭具)有點關係。牌九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或“鱉十”,意即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合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第三種說法:早年有個秀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一心只為考取功名。可是終其一生都不得志,連香火都沒有延續。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不經意地喜得貴子,連添雙丁。秀才回想一生坎坷經歷,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老大叫做“成事”,老二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課子讀書,小日子倒也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散散心,娘子在家督促兩子寫字,“成事”寫三百個,“敗事”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家之後詢問兩子在家用功讀書否?娘子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詳見:從“二百五”到“二百六十三點半” http://www.toutiao.com/i6469231731776946701/

  • 2 # 悅讀會

    在生活中,我們常把辦事不靠譜,說話沒啥邏輯的人叫做二百五。那這個二百五出去是哪裡呢?

    關於蘇秦的事情。有點歷史知道的親都知道,蘇秦成功遊說了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一起對抗秦國,倍受各國君王尊重,歷史上稱他為“六國封相”。可後來這個人在齊國時,卻被人刺殺了。不知齊王是不是覺得他還沒出力就掛了,十分生氣,將他的頭割了下來,還命人對其屍體進行鞭屍。

    古人講究死者為大,鞭屍一般是對罪大惡極的人才使用這刑的。為什麼齊王要對蘇秦用這麼大的刑呢?後來齊王貼出告示,原來這個蘇秦是奸細。他到齊王來就是為了竊取齊國的軍事機密的,幸好他被刺殺了,不然齊王就危險了。齊王告示說,這個刺殺蘇秦的人是立了大功,齊王要獎勵他1千兩黃金。

    這告示一出,立馬有四個人前來領賞,說蘇秦是自己殺的。

    那齊王一時也分不清誰才真的,就問那四人,這可怎麼辦?那四人低下頭一合計,說,那就這樣吧,就當是我們四人殺的,我們一人分二百五十兩黃金就可以。

    最後這四個人得到了獎金沒有?齊王聽他們這一說,心中大怒,感情是來分錢來的,齊王怒喝一聲: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給我拉出去斬了。

    原來蘇秦並不是奸細,而是齊王為了捉拿刺殺蘇秦兇手而設下的一個圈套。但真殺沒上當,偏偏來了四個見錢眼開的人。齊王一怒之下,讓他們四個也下去陪蘇秦去了。

    後來人們就把做事不靠譜,腦子缺根筋的人稱為二百五了。

  • 3 # 西子雨時

    這是個中國古代典故。忘了是什麼皇帝,他的大概是兄弟被人暗殺了。憤怒之餘卻沒任何線索。皇帝於是靈機一動詔告天下說死者圖謀造反死有餘辜,兇手乃國之大英雄應當重賞黃金1000兩,希望壯士前來領賞。結果告示貼出後來了4個人都說是自己殺的。於是皇帝曰:真壯士也!此1000兩黃金你們每人贏得多少?4人異口同聲:每人250!皇帝臉色一變:來呀!把這四個250推出去砍了!後來250用來比喻那些沒腦子卻衝動蠻幹的人。

  • 4 # 方三花

    250的說法,在我們這裡和說半吊子是一樣的。其來源是這樣的,古時1兩銀錢=500文,是500個銅錢,古人用繩穿起來叫做一吊,一串串掛在腰間或寬大的衣袖中,是相當牛氣的,250個錢掛腰間就感覺牛糞味不小,但牛逼勁就不足了,那些錢不夠一吊卻臭顯擺的裝b人物,自我感覺良好,卻往往被人恥笑。

    以至於後來人們就把半吊錢和250聯絡起來,1.引深為知識不豐富,經驗不足,技術不熟練的裝b大俠們,2.那些說話不著邊際,頭一上句腳上一句,說話沒有邏輯性的痴兄們。3.還有那些做事有始無終,無厘頭,沒人性的壞人類,等等,都被稱為250,

  • 5 # 康哥影視娛樂

    首先要說明人們通常管250代表是豬,那麼為什麼250代表豬呢?個人認為一般的豬的重量在250斤左右,豬是懶惰的動物,而且豬的性格憨厚老實,吃飽了就睡,睡醒了繼續睡,無慾無求,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那怕一般豬欄只有一米高,它也懶得出來跑一跑[微笑][微笑][微笑]

    為什麼罵人喜歡這樣罵呢!應該理解為250這句話即上口又不髒吧[捂臉][捂臉][捂臉]

    罵人用250,又不失風度、又顯得高雅,又顯得自己比他人聰明,所以很多人隨口即出[大笑][大笑][大笑]

  • 6 # 使用者語重不同

    過去的銅錢多了就用繩子穿起來,為了統計方便,人們就需要規定一穿兒的數量,多少好呢?1000為一穿兒吧,發現常用的繩子不結實,擺放也困難。而500個銅板被大家逐漸認可,從而一吊錢就是500文。

    而250自然就是半吊子。

  • 7 # 瑤看不是雪

    古代有個皇帝被刺殺,臨死前跟大臣合計如何找到兇手,叫大臣死後宣佈誰殺了皇帝可以賞500金,有兩個傻子前來領賞,大臣問每人應該分到多少錢,傻子說每人是250金,於是大臣就說來人,把這兩個250拖出去斬了,由此而來。

  • 8 # 磚業評論家

    我是磚家,專業解答!250是由阿拉伯數字組成,大約20世紀初,阿拉伯數字才在我國正是流通開來。真正250這三個數字開始有罵人的意思是起源於當代的一個小品,“學習不刻苦,不如從小賣紅薯,不信瞧你爹,從小250”。所以,讓國人知道250是貶義詞,應該追究這個小品的責任。

  • 9 # 簡行stepone

    關於250的來歷,有這麼幾個小故事,可以參考一下:

    一、出自《左傳》的“二五耦”。春秋時,晉獻公侍妾驪姬勾結梁王和東關王二人,想謀害太子申及獻公的其他兒子,以便替自己的兒子奚齊奪取君位。時人稱之為“二五耦”。“耦”的原意是二人並肩而耕,這裡指朋比為奸的意思。後,梁王、東關王恃寵弄權擁兵作亂,結果梁王自殺,東關王也被殺,驪姬則投水而亡,“二王”最後都不得善終。後來,“二百五”就演化成貶義詞了。

    二、“二百五”這個數字俗語,早年緣起於一個故事,現在陝西有些地方還有流傳。相傳戰國時期,身掛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給蘇秦報仇,可一時又抓不到兇手。於是想了個計策計——讓人將蘇秦的首級懸於城門,告示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謀刺者乃為齊國除了大害,當賞黃金千兩!告示出來後,就有四個漢子聲稱:“我等殺了大奸蘇秦!”齊王詰問有何憑據?”各人都編了一套理由,急於領賞。齊王說:“真勇士也!千兩黃金你們如何分?”眾答:“算過了,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去斬了!”此後,民間就開始有了這個俗語。

    三、還有一種說法是來自於一句民諺的訛傳。大約距今2000年前有這樣一句民諺:“只知二五,不知一十。”在先秦文學中屢有出現。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就是用某人只知自己有二把五指的手,卻不承認;兩手一共有十指,來形容越王勾踐的幼稚。後來時間太久,傳來傳去,傳到現在,就逐漸把“二把五”訛傳成了“二百五”。

    四、這一貶義俗語的起源其實與古錢有關。宋元時期,市井之中常說某人裝瘋賣傻日叫“半吊子”。原來古時的銅錢中間有孔,為了便於攜帶和交易常用繩子串起來,一千個銅錢為一串,俗稱“一吊”,也叫“一成”。不滿一千者稱“不夠成”。滿五百個為“半吊”,也稱“半成”。用“半吊子”或“半成”來形容那些智力發育不全,一知半解卻又裝懂的人,十分貼切。後來,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還不如“半吊子”,連“半成”都夠不上,人們於是便索性把“不夠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戲稱為“二百五”。這恐怕才是其真正的語源。

  • 10 # 阿胖侃球

    我聽說的版本是蘇秦被刺,臨死向齊國國君獻計,就說不滿蘇秦已久,殺其者賞賜千金。結果冒出來四個人,自稱刺殺了蘇秦,結果一起被殺了。。。於是,人們管他們叫250,從此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的焊條焊薄鐵皮用多大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