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學醫先學易呢?
提到中醫,肯定離不開《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非常注重“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從整體角度分析與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絡性。那麼這樣的人——自然——社會的整體觀是來源於何處呢?追根溯源的源頭是萬經之首的《易經》。
1、陰陽觀念的傳承
《黃帝內經》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眾所周知,劃陰陽而詮天地至理者,易也。這句話正是對《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解讀。
2、陰陽平衡和轉化
中醫學中的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正是陰陽動態平衡,只有陰陽取得相對平衡的和諧狀態下,機體才得以維持健康,一旦陰陽失去平衡疾病隨之產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後世也說: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恆。
而在《易經》中這種陰陽平衡和轉化的關係表述為《乾》卦,所反映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當按“潛—見(現)—躍—飛”向上發展達到極端時,又轉為“悔”,開始向相反方向轉化。
3、陰陽離合
《黃帝內經》雲“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以此為總綱詮釋了足三陰三陽經脈根、結的論述,闡明三陰三陽經脈離則為三,合則為一的道理。
而在《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指出了自然界陰陽變化萬千,但其要則在於一陰一陽,合為陰陽,分可為萬千卦象。
可見,中醫的很多理論都是傳承自《易經》,中國的醫學與易學是難以分離的,學習《易經》對中醫的理論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現在有些中醫學者,對易學嗤之以鼻,認為易學是神學迷信。其實是自己不知中醫理論的源泉,以其孤陋寡聞,不足道也。
易,與中醫,易是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易祘。中醫理論產用易理內的五行及陰陽相互轉化的規律結合人體內的五臟六腑氣血執行等自成體系。
為什麼說學醫先學易呢?
提到中醫,肯定離不開《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非常注重“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從整體角度分析與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絡性。那麼這樣的人——自然——社會的整體觀是來源於何處呢?追根溯源的源頭是萬經之首的《易經》。
1、陰陽觀念的傳承
《黃帝內經》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眾所周知,劃陰陽而詮天地至理者,易也。這句話正是對《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解讀。
2、陰陽平衡和轉化
中醫學中的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正是陰陽動態平衡,只有陰陽取得相對平衡的和諧狀態下,機體才得以維持健康,一旦陰陽失去平衡疾病隨之產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後世也說: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恆。
而在《易經》中這種陰陽平衡和轉化的關係表述為《乾》卦,所反映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當按“潛—見(現)—躍—飛”向上發展達到極端時,又轉為“悔”,開始向相反方向轉化。
3、陰陽離合
《黃帝內經》雲“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以此為總綱詮釋了足三陰三陽經脈根、結的論述,闡明三陰三陽經脈離則為三,合則為一的道理。
而在《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指出了自然界陰陽變化萬千,但其要則在於一陰一陽,合為陰陽,分可為萬千卦象。
可見,中醫的很多理論都是傳承自《易經》,中國的醫學與易學是難以分離的,學習《易經》對中醫的理論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現在有些中醫學者,對易學嗤之以鼻,認為易學是神學迷信。其實是自己不知中醫理論的源泉,以其孤陋寡聞,不足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