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在選擇課程內容時,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以便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些原則包括:

    1、 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由於學校教育的時間有限,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也只能選擇那些最有利於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和最為重要的內容。這裡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是相對於目的而言的,例如,對於“掌握知識”這個目標來說,“專題探究”可能是低效的,然而對於“培養探究精神和能力”來說,就是高效的了。

    2、 與社會現實的一致性 社會現實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重要的現實基礎,如果所選擇的課程內容與社會現實不一致,容易造成學生的混亂。這種狀況,在原先我們的“政治課”上體現得非常明顯,現在已經有所改觀了。

    3、 廣度和深度的平衡 課程內容過廣,不易使學生真正深刻地領會和理解所討論的課題的意義;如果課程內容過深,既限制學生的視野,也可能因為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而無效。這種廣度與深度的平衡,既體現於科目之間的平衡上,也體現在同一科目的平衡上。

    4、 適應學生的適應性、興趣和需要 特定年齡階段的學生,有特定的心理特點,有特定的興趣和需要。如果離開了這種心理適應性,片面地去傳授一些我們成年人認為重要的東西,往往收不到期望的效果。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基於對過去教育狀況的反思,上述原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如,在20世紀90年代開展的“語文教育大討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爭論話題就是語文教材內容選擇上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在幾乎各個學科裡,都提出了對原先教材內容選擇上“偏、難、舊、窄”的批評,就是關於“廣度與深度的平衡”這一原則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將學生的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相聯絡、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絡的要求,就涉及“與社會現實的一致性”和“適應學生的適應性、興趣和需要”的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辦公室4s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