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究竟止觀

    信,一個人字旁,一個言字。按照佛陀所說,諸行無常,因緣而生,亦會因緣而滅,所以人言不可信,一人一言組而成信,拆開人言,故不可信!

  • 2 # 騎馬的牧羊人

    “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定義是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的理論實際上已經融合了陰陽五行家和儒家的思想。董仲舒所講的“信”實際上是孔子、孟子所講“仁義”的一部分。

    孟子生卒大約在公元前371年到公元前289年,他主張的是“性善說,”他認為人生下來就是善的,但如果不注意節制,就會變成惡。他認為人只有發展德之“四端”,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能區別於禽獸。

    那麼什麼是四端呢?他說:“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他認為“四端”如果充分發展,才能成為孔子所強調的“四德”(正名,仁義,忠恕,知命)。這四端如果不受外力阻礙,便會在人內心自然生長,就像樹種長成大樹,花苞開放成花一樣。

    董仲舒在融合陰陽家學說後,進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論,他認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人怎麼成人?要靠教化和修養。因此他繼承了儒家的德,進一步提出了“五常”,用來規範人的個人品德修養和社會倫理。

    因此,在孟子時代比較少談到“信”,並且孔孟說的“信”一般指信心,信任,和董仲舒所講的“信”含義不一樣。

  • 3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

    這說明孟子,把義 放在人生信條的第一位。

    孟子還說過:“君子不亮(通“諒”,即信),惡乎執?”

    即君子不講信用,怎麼能有操守?所以孟子並不認為,君子不需要講信用。

    再看看孟子的尊崇的先輩,大家心中的聖人孔子怎麼說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日:“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日:“敢問其次。”日:“言必信,行必果,硜硜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論語·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已經講出,講過了這個話。孟子如果還接著說,他就是隻是孔子的普通學生而已,就不是他自己的研究儒學的新成果。

    另外,仁義禮智信五條其實是互通的。很難想象一個人,做到 仁義禮智這四條,卻偏偏不講信用,這難道不矛盾嗎?不講信用那算仁?算禮?算義?肯定全否掉啊。那算不算智呢?更不算。不講信用的人,只佔眼前的便宜,以後是要報應回來的,我們古人就有這個智慧,信用好的人做生意,才能跟其他人互利,才能長久獲利。

  • 4 # 遊遊蜉蝣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儒家倫理五常之核心的內容。仁義禮是由孔子先提出來的道德觀念。後有孟子延伸加入智,構成四德體系。最後由董仲舒加進信。構成倫理五常。仁即兩人相處,要懂得為對方著想,換位思考,和睦相處,方顯仁心。義即為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或落亂時,要懂得幫別人一把。即為義氣。禮即為要懂得尊敬別人,敬人就是敬已。即為禮貌。智即為在生活中,要善於去觀察,去參透一些經驗巧門,即為智慧。信即為好多經驗教訓,是透過別人的長期的積累總結和犧牲換來的真諦。需要用語言教給你,你必須記住相信。即為信益。孟子沒有加進信字,在我看來,他認為仁為德之首,講究義氣,為人禮貌有加,充滿智慧,那這個人的思想境界和處世價值觀一定會很行,更不用說信用信益了。

  • 5 # 石門知幾

    仁義禮智信,孟子較少提"信″,能否談談為什麼?

    答: 要回答對這個問題,需用《易》理論來論述,孟子作為亞聖,是精通熟悉《易經》的,首先要理一下"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屬性,方能清楚論述孟子較少提"信″的原由。

    五常:

    仁者,為木、為東方、為生,象數為3;

    義者,為金、為西方、為斂,象數為4;

    禮者,為火,為南方、為長,象數為2;

    智者,為水,為北方、為藏,象數為1;

    信者,為土,為正中、為四方統領,象數為5。

    不難看出,"信″為中土、為統領、為九五之尊,相對較特殊。為此,在皇權之下,將"信″公開拿來論是非,是極為敏感的,少有不謹,就會有犯上之嫌,所以,少碰為佳!這就是孟子較少提"信″的原由。

  • 6 # 書中花開

    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信為人是做人的準則,所以我們要力證自己的風格,做出不一樣的信任,讓別人不一樣信任是人與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做強,我們是圍著喬梁,我們要讓這座橋通車,而且要繁華的街道亮起盞盞,明亮的燈,雖然誠信不能體現所有,但是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不能失去做人的靈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銷洗腦不是多麼高明,為什麼這麼多人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