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記載,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把他葬在魯城北的泗水之多.僅僅是“墓而不墳”,也就是有墓室而沒有墳冢,其實是相當簡陋的。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墓地也不斷得到增修和擴建。
東漢末年,孔子的墓園就已經達到了一頃的範圍。到了宋朝,孔子墓前修建了石硼、儀門等建築,儼然有了大型墓園的規模。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官員都對孔子墓地進行過大規模的增擴修葺。據統計,漢代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木5次,擴充林地3次。元、明兩代還在孔林周圍修建了一道長達7公里、厚達一米的高大圍牆,圈定了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3000餘畝的範圍,使墓園成為一個封閉而獨立的龐大園林,規模比曲阜縣城還要大。
到了清代,孔林裡陳舊的建築得到重修,還增加了各種精美的紀念性建築,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格局。 孔氏家族墓園不稱為“孔墓”而稱“孔林”有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墳冢數量眾多。自公元前479年孔子葬於此地後,2400多年來,孔子後裔接冢而葬,今天孔林內墳冢已達10萬餘座,可以說是繁密如林。
二是因為墓園內樹木眾多。據說,孔子去世後,為表示對他的懷念,弟子們紛紛從家鄉帶來樹苗種植在孔子的墓側。這些樹苗大多存活了下來。有一株子貢親手栽種的楷樹在明代枯死,只存樹樁,人們建亭保護,仍讓它留存至今。歷朝歷代,來孔林瞻仰的人們也紛紛在這裡種植樹苗。這些樹苗繁衍到今天,形成了一片蔚為壯觀的綠色海洋。如今,孔林內共有各種樹木10萬餘株,成了座巨大的植物園,稱它為“林”一點也不算誇張。
三是因為歷代石碑眾多。在孔林鬱郁蒼蒼的樹林內,掩映著從漢代到近現代的各種石碑,包括許多歷史名人和著名書法家的碑刻,堪稱碑林,這也是孔子墓地得名“孔林”的一個原因。孔林與曲阜孔廟、孔府並稱“三孔”,是享譽全球的歷史文化聖地,有著言說不盡的文化魅力,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
據歷史記載,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把他葬在魯城北的泗水之多.僅僅是“墓而不墳”,也就是有墓室而沒有墳冢,其實是相當簡陋的。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墓地也不斷得到增修和擴建。
東漢末年,孔子的墓園就已經達到了一頃的範圍。到了宋朝,孔子墓前修建了石硼、儀門等建築,儼然有了大型墓園的規模。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官員都對孔子墓地進行過大規模的增擴修葺。據統計,漢代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木5次,擴充林地3次。元、明兩代還在孔林周圍修建了一道長達7公里、厚達一米的高大圍牆,圈定了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3000餘畝的範圍,使墓園成為一個封閉而獨立的龐大園林,規模比曲阜縣城還要大。
到了清代,孔林裡陳舊的建築得到重修,還增加了各種精美的紀念性建築,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格局。 孔氏家族墓園不稱為“孔墓”而稱“孔林”有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墳冢數量眾多。自公元前479年孔子葬於此地後,2400多年來,孔子後裔接冢而葬,今天孔林內墳冢已達10萬餘座,可以說是繁密如林。
二是因為墓園內樹木眾多。據說,孔子去世後,為表示對他的懷念,弟子們紛紛從家鄉帶來樹苗種植在孔子的墓側。這些樹苗大多存活了下來。有一株子貢親手栽種的楷樹在明代枯死,只存樹樁,人們建亭保護,仍讓它留存至今。歷朝歷代,來孔林瞻仰的人們也紛紛在這裡種植樹苗。這些樹苗繁衍到今天,形成了一片蔚為壯觀的綠色海洋。如今,孔林內共有各種樹木10萬餘株,成了座巨大的植物園,稱它為“林”一點也不算誇張。
三是因為歷代石碑眾多。在孔林鬱郁蒼蒼的樹林內,掩映著從漢代到近現代的各種石碑,包括許多歷史名人和著名書法家的碑刻,堪稱碑林,這也是孔子墓地得名“孔林”的一個原因。孔林與曲阜孔廟、孔府並稱“三孔”,是享譽全球的歷史文化聖地,有著言說不盡的文化魅力,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