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臨走時碰見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感嘆道:“孔明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這句話說明了什麼,有什麼暗示?
回覆列表
-
1 # 白羊奇談
-
2 # 簡兮的解憂樹洞
天時,即天下大勢。劉備雖以漢室正統自居,但漢室已經衰微,氣數已盡了。從長遠來看,終究是佔據北方,才能統一中原。
水鏡先生,早已看清局勢,然諸葛亮仍執迷不悟。他未必沒有看出來,只是盲目自信。加上當時諸葛亮也只有27歲而已,個人認為他並沒有充足的經驗來支撐。
其實這句話就映襯了蜀漢的結局,必然是滅亡,明眼人一看便知,大家又不是傻子。漢朝的舉孝廉制度,讓人間多了一條獨特的入士路徑,那就是當大名士,隱居大川名山,很多當權者為了博名望和才能,來尋訪這些人。
怎麼出名呢?當然了,有這個士的階層,就有集團體現了,潁川名士集團就是當時最大的名士集團。三國的主要謀士,前期的戲志才,郭嘉,徐庶,後期的諸葛亮司馬懿都是潁川名士。想做官怎麼辦,如何讓統治者知道你呢?那就是最簡單的一條路,揚名。怎麼辦呢?知識分子的相互吹捧,你做官了,你就舉薦大量跟你相關聯的名士們,這在當時是一種潮流。
諸葛亮不僅是潁川名士,還是劉表的親戚,當然了肯定是不錯的。劉備找上諸葛亮是有原因的,很大一部分是受了劉表和荊州當地名士的推薦和影響。徐庶和司馬微都是來吹捧諸葛亮的。
我們今天繞開三國演義看三國,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那麼神呢?顯然是沒有的,以前在其他文章裡我就說過,諸葛亮的才能,是內政大於軍事,軍事大於奇謀的,更別說什麼空城計,什麼七擒孟獲了,這是不現實的。
當時的環境是曹操已經挾天子令諸侯了,當然前面做這事的人多了,董卓,王允,何進都幹過,可為什麼曹操能把他利益最大化,成就霸業呢?曹老闆是個人才啊,不是前面這些人所有能用的能力造就了當時的局面。
劉備的傭兵集團,說白了就是傭兵,幫公孫瓚打仗,幫袁紹打仗,幫呂布打仗,後來又幫曹操打仗,幫孫權打仗。玩的就是部隊,玩的就是先軍政治體系。所以這樣的人,打仗還可以,管理國家就費勁了,缺了諸葛亮這個統籌型人才,但一個先軍政治的國家,再統籌又有什麼用呢。何況曹魏文化經濟政治都搞得很好。所以早幾年曹操官渡之前,遇到諸葛亮或許以後的局勢會有所改變,當時的情況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