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吾,在古漢語中均為第一人稱代詞。《說文》:我,施身自謂也。吾,我,自稱也。
但在上古時代(先秦),“吾”和“我”在語法上是有分別的。“我”既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賓語,還可以做定語;而“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賓語。即只能用作施動者“吾……”而不是“……吾”的格式。
可以看一下其字面意義和秦漢散文中的事例,如:
我,施身自謂也。——《說文》
觀我生。——《易·觀卦》
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又如:我見猶憐(形容女子容貌姿態美麗動人);我家(自己。我們家);我儂(方言。我)——按:三代以前,“吾”和“我”在語法上有明顯的分界。“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為賓語
今者吾喪我。——《莊子》
又指自己一方如:敵我友;我曹(我們);我輩(我等,我們) 等。
所以,“吾”是古文中對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詞,常和“餘”能互換且用法較單一,變化較少;而我則具備上文所說的多種用法,並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如與人交談中明確的自稱“我”,會被人當作“下里巴人”看待,正如現代人對“俺”的看法一樣。這裡單指的是,明確的自稱“我”,即指本人,或向他人介紹自己時自稱的唯一一種情況。
而將“我”作為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的是“魯迅”先生。自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得到推廣,“我”也在口語和書面中逐漸代替了“吾”而被更廣範地使用。
吾是古代文言文用字,我是近代文言文用字。
我和吾,在古漢語中均為第一人稱代詞。《說文》:我,施身自謂也。吾,我,自稱也。
但在上古時代(先秦),“吾”和“我”在語法上是有分別的。“我”既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賓語,還可以做定語;而“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賓語。即只能用作施動者“吾……”而不是“……吾”的格式。
可以看一下其字面意義和秦漢散文中的事例,如:
我,施身自謂也。——《說文》
觀我生。——《易·觀卦》
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又如:我見猶憐(形容女子容貌姿態美麗動人);我家(自己。我們家);我儂(方言。我)——按:三代以前,“吾”和“我”在語法上有明顯的分界。“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為賓語
今者吾喪我。——《莊子》
又指自己一方如:敵我友;我曹(我們);我輩(我等,我們) 等。
所以,“吾”是古文中對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詞,常和“餘”能互換且用法較單一,變化較少;而我則具備上文所說的多種用法,並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如與人交談中明確的自稱“我”,會被人當作“下里巴人”看待,正如現代人對“俺”的看法一樣。這裡單指的是,明確的自稱“我”,即指本人,或向他人介紹自己時自稱的唯一一種情況。
而將“我”作為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的是“魯迅”先生。自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得到推廣,“我”也在口語和書面中逐漸代替了“吾”而被更廣範地使用。
吾是古代文言文用字,我是近代文言文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