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但是這也是小編認為最不合理的地方。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雖然大多數世界都是在自行發展,但是至遲在西漢時期,中國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就已經出現。透過絲綢之路,中國的貨物一直行銷至小亞細亞半島和北非。其後的唐朝、宋朝、元朝時期,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交流,特別是與西方世界的交流都在不斷深化,明朝中後期,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後,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中國,東西方文明進一步交流與融合。所以,一部中國歷史,不能單純的與世界歷史割裂開來,中國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因此,在學習世界歷史的時候,不能忽視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聯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具體的學習方法上,則體現為不能單純的閱讀世界史讀物,而應該聯絡中國歷史,然後去深入研究世界歷史。因為許多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是有中國的參與的,比如白銀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中國就是吸納白銀的一個最重要的國家。所以研究世界貨幣史就不能忽視中國的作用。

    其次,學習世界歷史,掌握相關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精通自己所要深入學習和研究的世界歷史所涉及的國家或者地區的語言,那麼在閱讀相關材料的時候只能接觸到一些二手或者間接的史料,不能閱讀和掌握一手史料,這是不利於我們獲得新知的。比如研究古希臘的歷史就應該學習希臘語,研究德國曆史就應該去學習德語,等等諸如此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道應該學習,但沒有動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