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在瀏覽網際網路很少看到關於話劇,舞蹈劇目的相關審美文章。
4
回覆列表
  • 1 # 有感而發別當真

    一是劇團種類和數量不多,民眾接觸舞臺藝術受限。中國的舞臺藝術和各類劇團,除本土的戲曲類比較多之外,舶來品歌劇、舞劇、話劇、兒童劇、音樂劇等藝術和劇團相對較少;國家層面各劇種基本都有專業院團,省會城市話劇、歌舞劇和本土戲曲劇團基本都有,但其他門類都參次不齊,地市和縣區的劇團就更少的可憐了,普通民眾欣賞不到豐富的舞臺藝術。

    二是民眾文化消費能力不強,沒有養成進劇院習慣。有些舞臺藝術種類引進雖也有百年,但由於中國經濟長期貧困,民眾沒有條件開支文化消費,沒有養成進劇院的習慣,各藝術種類並沒有像戲曲一樣普及開,導致大多數民眾的審美習慣和文化需求仍侷限在“聽戲”上。

    三是舞臺藝術受觀賞條件限制,沒有其它藝術傳播廣泛。舞臺藝術離開舞臺和劇院,就沒有了生命力,達到“集體情緒的宣洩和共鳴”是舞臺藝術的特質,所以要傳播欣賞就必須走進劇院,從電視、網上看錄製或直播的舞臺劇就等同於看影視作品了,無法體會劇場效果。而音樂,美術等藝術對傳播途徑受限較少,故能廣泛傳播,被民眾熟悉和接受。

  • 2 # 10萬01個為什麼

    藝術作品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受其表現形式的限制:

    美術作品、電影、音樂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主要透過圖片、影片、音訊的方式,而舞臺劇則是立體的,透過以上媒介的傳播則少了一份現場的感覺。就像你在電視跟前看球賽和去現場看的區別。美術作品、電影、音樂通過後期製作可以使觀賞者得到更好地觀看體驗,比如圖片可以後期修圖,電影可以用特效、3D技術,音樂的後期製作就更不用說了。但是舞臺類節目完全依靠演員和現場人員的技術,表現形式略顯單調。

    另外一個原因:舞臺型別的節目受眾也普遍偏少,比如戲曲、話劇、音樂劇、音樂會等需要受眾有一定的藝術理解力才能欣賞。當然美術作品、電影、音樂也有一些不容易理解的作品,但大多還是面向大眾化的審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網3平生心願奇遇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