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說的是,不是孩子變得叛逆了,而是他開始更多的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了,他不再是一味的聽從父母,他有了思想有了主意,當他們的思想主意與父母相背時,我們主觀認為他們是叛逆的。但他們就是錯誤的,父母就是正確的嗎?或者說孩子就一定是要乖巧的嗎?
對孩子來說特別可怕的一句話可能是:
“你最乖了,媽媽最喜歡你這樣的乖孩子。”
這句話聽起來很溫柔,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在孩子的內心世界中他可能會認為:
“我不乖,你就不喜歡我了。”
小孩子沒什麼是非觀,很多時候只能假裝迎合別人的情感。比如父母講了一件傷心事,孩子明明不知道為什麼傷心,但大人難過,也只能跟著難過了。
孩子內心最大的恐懼其實是“被拋棄”,所以格外會看大人的臉色。這家長眼裡所謂的乖巧可能只是在偽裝。如果一直“乖巧”而忘記了去表達,時間一長,他便會忘記如何感受,難免會失去活著的真實感受。
從小到大,不敢說“不要、討厭”這樣否定的詞,因為父母不喜歡。實際上呢?再乖的小孩也有厭惡情緒。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期望孩子“乖”的心態其實是我們自身的對映。我們很容易覺得:
“我的孩子表現好不好,代表我表現好不好;孩子有沒有成功,代表我有沒有成功;我沒有實現的成功與夢想,因為我的孩子也是我,就可以拜託他來幫我實現。”
但其實,對於陷入這個誤區的我們,比起“允許孩子去跳脫‘乖’的框框”,更重要的是
“允許我們自己接受一個與我們自己想象不同的映像”。
學會放手,在心理上塑造一種“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的氛圍,才能有機會幫助孩子真正健康成長為他應該成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成長為我們需要他成長成的樣子。
首先我想說的是,不是孩子變得叛逆了,而是他開始更多的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了,他不再是一味的聽從父母,他有了思想有了主意,當他們的思想主意與父母相背時,我們主觀認為他們是叛逆的。但他們就是錯誤的,父母就是正確的嗎?或者說孩子就一定是要乖巧的嗎?
對孩子來說特別可怕的一句話可能是:
“你最乖了,媽媽最喜歡你這樣的乖孩子。”
這句話聽起來很溫柔,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在孩子的內心世界中他可能會認為:
“我不乖,你就不喜歡我了。”
小孩子沒什麼是非觀,很多時候只能假裝迎合別人的情感。比如父母講了一件傷心事,孩子明明不知道為什麼傷心,但大人難過,也只能跟著難過了。
孩子內心最大的恐懼其實是“被拋棄”,所以格外會看大人的臉色。這家長眼裡所謂的乖巧可能只是在偽裝。如果一直“乖巧”而忘記了去表達,時間一長,他便會忘記如何感受,難免會失去活著的真實感受。
從小到大,不敢說“不要、討厭”這樣否定的詞,因為父母不喜歡。實際上呢?再乖的小孩也有厭惡情緒。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期望孩子“乖”的心態其實是我們自身的對映。我們很容易覺得:
“我的孩子表現好不好,代表我表現好不好;孩子有沒有成功,代表我有沒有成功;我沒有實現的成功與夢想,因為我的孩子也是我,就可以拜託他來幫我實現。”
但其實,對於陷入這個誤區的我們,比起“允許孩子去跳脫‘乖’的框框”,更重要的是
“允許我們自己接受一個與我們自己想象不同的映像”。
學會放手,在心理上塑造一種“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的氛圍,才能有機會幫助孩子真正健康成長為他應該成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成長為我們需要他成長成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