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咪寶貝o

    我覺得我是這樣理解的。原文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所講述的是孔子從最開始的學習,到一步步的理解,最後融匯貫通的一個過程。像孔子這樣的聖人,身心經過漫長几十年文化道德修養的浸泡,他的言行已經是發生內心的居仁由義的。他本身已經道德仁愛的化身了,已經和自然之道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可以一切隨心所想,而又不逾規矩了。

  • 2 # 森林鹿

    古代的規矩並不會比現代更復雜,規矩這種東西,說到最根本的,也就是“個人與外界的資訊接收、處理、反應”。想想現代的資訊流動效率,輻射的時間和空間廣度,古代那慢騰騰的社會,能有多麼複雜?

    強調“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這個年齡層次,主要還是在說一個人類個體的身心發育成長速率。這一點,古今倒是可以比較的。

    由於基因選擇、緩慢進化,現代人的營養衛生條件大輻進步,一般而言,現代人比古代人“早熟”。但是同時代同社會比較,大量人群裡,孩子長成成人的速率還是基本差不多的。一定年齡人群對於社會刺激的反應程度,也是具有共同性,簡單說,“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在現代也適用,只是可能不用等於七十歲那麼久。

    二十歲的人,明明知道暴力犯罪要坐牢,氣頭上來卻會想“哪兒那麼倒黴我偏偏會被抓住”,或者“管那麼多爽了再說”,於是去打架強暴,毀了。

    三十歲的人,知道這年齡得賺錢養家了,但是玩心還在,父母也還在,於是再拖延幾年覺得也沒什麼。四十歲的人,可能正在職場拼殺,焦慮感壓倒一切,什麼髒手段都願意用,五十歲的人則有大勢將去最後撈一把否則沒機會的焦慮感……

    到了七十歲,一切自己行為所能導致的後果,都看得很清楚了。同時自己老邁的身體,也喪失了一切不理智衝動的行為能力。所敢做的,所能做的,都是在社會環境限制之下的最低成本行動,“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八千沒有房子的人在一線城市的生活都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