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現場

    在北京長大的孩子說話都帶兒化音,因為從小兒家大人就這麼說話,聽習慣了自然也這麼說。您要說透過文字教您那太難了,非想學,就得找個老北京人扎堆兒的地方生活。

    北京人愛說兒化音,不過在外地朋友看來,他們說兒化音並沒有什麼規律。油餅兒帶兒化音,煎餅就不帶;豆乾兒帶兒化音,餅乾就不帶;東便門兒帶兒化音,東直門就不帶。

    兒化音不是北京話獨有,它存在於大多數北方方言甚至普通話中,比如打雜兒、小說兒、掉價兒。

    可要說最愛用兒化音,就要數北京話了。有人統計,發現北京人說話平均每38個字就出現1個兒化音。

    初到北京的外地人最困惑的,就是北京人的兒化音幾乎沒規律,同樣一個條字,在“麵條兒”裡帶兒化音,“油條”中就不帶。

    “裡”、“日”、“了”。

    北京的兒化善於把不一樣的發音搞成一樣的。比如,在老北京人的口中,“花兒”和“歡兒”、“一把兒”和“一板兒”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種是表示小,比如鋼鏰兒、花瓣兒。北京話裡只有說到東便門兒、西便門兒和廣渠門兒三個小門兒時帶兒化,因為這幾個城門是明朝嘉靖年間新修的偏門,地位和規模都比其他城門低。天安門、中南海,就萬萬不能加兒化。

    另外一種是口語中說話語速過快形成的,比如“不知道”說快了就會變成“不兒道”。

    當然,北京話中兒化音更多的只是一種約定俗成。比如情緒,有人在興奮的時候說話帶兒化音就會特別多而像“抽大煙兒的”就明顯帶有一種瞧不起的感情。

    不過顯然,越正式的場合,兒化音出現的就越少;越親密的人之間,兒化音用得越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leepover遊戲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