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94492451182

    1、作品特點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充套件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充套件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系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 2、生平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昂。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臺演出。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援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於維也納。 1826年,《降B大調絃樂四重奏》完成並公演,歌劇《費德里奧》最後版本予以發行。 1827年,倫敦愛樂樂團贈予貝多芬100英鎊,邀請他為樂團譜寫《第十交響曲》,未及完成,貝多芬於同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57歲。

  • 2 # 使用者3926722064098

    貝多芬早期的室內樂創作,如6首絃樂四重奏(作品18)、3首鋼琴三重奏(作品 1)、3首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2)、2首大提琴奏鳴曲(作品5)、絃樂木管七重奏(作品 20),均受海頓影響頗深。但有些作品也已顯示了他自己的個性。例如作品18第一首F大調(1799)的第一樂章開始的主題和節奏都很有個性,它們在全樂章均起了主導作用。這套四重奏作品在句法上頻繁的、出人意料的轉換(如第五首A大調絃樂四重奏)、非常規的轉調,甚至結構上的特殊設計也都很特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美女雅妍表演架子鼓,你關注的是架子鼓還是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