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花葬

    謝邀

    3到6歲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期,在這個時期要注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樹立做為父母的威信。你要讓孩子又怕又愛才能更好的實施教育。如果在這個時期你沒有原則的溺愛孩子,在孩子後期的成長當中你就會覺得孩子難帶。因為你行為習慣沒有培養好。

    我經常給我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媽媽對你們嚴格要求是因為媽媽愛你們,想把你們教育好。你們萬不可有仇視的心理。"所以,既使我對他們很嚴格,他們也知道我為他們好。他們會從心理上接受。

  • 2 # 遠行人7979

    孩子漸漸長大,所需的物慾需求和精神追求越來越多,而有的父母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不能提供給孩子所需的物質和精神,孩子因此就產生了恨意,怨恨多了,且不能相消,就變成了仇了。每個孩子成長的路上或多或少都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定的仇,有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長大了理解父母,因而化解了仇恨,而有的孩子,他的思想不能理解父母,父母也最終沒能達成他的心願,就變成了永世的仇恨。要孩子,養孩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是當今的社會,如果不能給予孩子一些保障,養著孩子容易養成仇人。

  • 3 # 蟬餘生多指教

    過渡溺愛,父母不願放手,養孩子就等於養仇人

    心裡學上有這麼一個詞叫做“貝勃定律”,“貝勃定律”認為:當一個人經歷過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新刺激對他(她)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當我們對於親人朋友的關愛習以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時,他們一旦對我們的關愛不夠,我們心裡可能就會有怨氣,甚至可能會惡語相向。換句話說“ 單方面的一味付出,不但得不到預期的回報,還會讓對方習以為常”。

    最近大家有沒有看到這麼一條新聞[天津兒子為彩禮錢逼死父母]天津南開區,二馬路一戶家庭,爸媽為80後兒子買婚房,耗盡積蓄還外借30萬,婚前將近,兒子又按照女方要求,找爸媽索要6萬彩禮錢。接連鬧了幾天,在家抱怨自己被女方看不起。母親被兒子說哭了之後,兒子反而變本加厲地怪罪母親,說“你們這麼窮,幹嘛還要生下我”之類的話。這位母親真的是拿不出錢了,便對兒子說:“兒子,你這是逼媽媽去死嗎?”沒想到,這個不孝子居然回了一句:“那你去死吧。”母親絕望之下就從5樓跳了下去,當場身亡。

    看完這條血淋淋的教訓,告訴我們,當父母為其傾盡所有,孩子用冷漠語言將父母逼上絕路。一味的順從,嬌慣自己的孩子,只會讓他們早早的喪失獨立能力,最後理直氣壯的吸收父母的精血,直至父母死亡為止。

    在廣州醫院的過道里,一位10歲左右的男孩,用腳踹著母親,奶奶在中間拉扯,母親則靠牆站著,不還手,弱弱的抵擋著。而男孩的打母親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母親阻止他玩手機。

    因此 我們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不要溺愛自己的孩子,不要以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孩子為藉口說服自己。

    切記溺愛不是愛他,而是害他。溺愛和父母不願意放手是他成為仇人的最佳途徑。

    首先我們養育的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採用科學的方法,不要輕易的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來之不易,學會自足,學會珍惜,懷有一顆敬畏和感恩的心。其次不要事事代勞,要讓他們學會獨立。要讓孩子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找到他們真正的自己。最後如果父母的養教讓孩子能做到這些,說明孩子才真正的成長了。你養的孩子將不再是仇人,或許將來是社會棟樑。

  • 4 # 畫畫開心

    現在社會上養育孩子有兩種趨勢:一個是傳統養育,另一個是把心理學應用到孩子養育中的新的養育方式。傳統養育是把孩子當白紙,按照父母的期望往上描繪藍圖。其中不免使用打罵,體罰等等方式……雖然出發點是愛孩子,但是結果卻使孩子的心理髮育受到影響。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養育者對他使用的言行會影響他的一生,在潛意識形成了他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關係的方式。如果養育者對孩子經常使用打罵,責備,抱怨,侮辱性詞語……孩子就會把這些愛的方式記錄在潛意識裡形成處理關係的方式。孩子大了後在同別人的關係中就會以這種方式愛別人。也許你會問孩子對別人都很禮貌啊,只對父母像仇人?因為孩子和其他人不親密,不那麼愛他們。孩子最愛的是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最親密,所以才會以愛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父母。看起來像仇人,其實只是愛的方式很特別。孩子愛父母是天然的本性。想改變這一切可以請心理醫生幫忙。

  • 5 # 珞媽養育筆記

    不知道題主家孩子多大?是否正處於青春期?

    我女兒才4歲半,故針對題主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緊張的問題,我只能從我和女兒相處和自己的成長經歷來談下自己的感受。

    就目前來說,我和我女兒的親子關係還是很親密的。我女兒出生後,因為老人不願意幫忙帶,所以從她2個月時,便由我一手主力照顧,爸爸下班後協助照顧。這樣的家庭模式,對於處於嬰兒時代、沒有物質需求的小小她來說,是幸福的!因為她感受到了滿滿的愛和安全感。

    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老人不願意搭手,雖有不幸的一面,但也有因禍得福的一面。沒有婆媳矛盾,沒有育兒矛盾,家裡只有一套養育標準。這樣的好處是,我可以按照自己學習來的新的育兒理念養育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規則感,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雖給足愛,但不寵溺,不嬌縱……

    當然,我女兒才4歲半,那她舉例子可能沒啥說服力,那就說說自己吧!

    我自己是多子女家庭裡的孩子,父母多少有點重男輕女,可以說自己能夠出生也是因為父母因為某些原因想再生個男孩,而湊巧給了我出生的機會,並一波三折的把我留了下來。當然,後來他們如願以償給我生了個小四歲的弟弟。可能就是這種家庭環境的原因,我內向,自卑,內心稍有叛逆。一方面很渴望父母的愛,但卻求而不得,和父母的親子關係一直是淡淡的,比較疏離,雖內心有他們,但也不會表達出來。

    現在,已嫁人,按照農村的傳統民俗,嫁人的閨女就是潑出去的水,我的內心感受除了和老公的小家是家,孃家,婆家都不是自己的家了。在我剖宮產剖出女兒住院那會,看著病房裡的病友被媽媽貼心照顧,而我自己媽媽卻不來,理由是我已是人家人,有婆婆在,而羨慕委屈的刺心痛哭。那場面到現在,還歷歷在目。我的成長案例,自我總結或許是因為遭遇不公平對待,以及缺愛導致了和父母的疏離感。

    題主抱怨自己和孩子親子關係有問題,也可以自我總結下:是否因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期?0到3歲是孩子教育的關鍵期,3到6歲是修正期,6到12歲是挽救期。是否一直以來信奉的教育方式不適合孩子?從而造成孩子逆反?若是二胎家庭,是否因為無意識的不公正,不公平傷害了孩子?未能給孩子足夠的愛?不管是哪種原因,建議和孩子好好溝通,聽聽他的心聲,試著換位思考,尊重他,理解他,少點蒼白無力的說教,多點榜樣力量,身體力行的影響他。

  • 6 # 愛尚電子asdz

    養孩子其實是一門學問,他關係到家庭的未來,家庭的發展,家庭的和睦,除了教育方式外也與孩子思想,父母思想有關,真是一件關係每個家庭的大事!

    有了孩子,父母大多都會全心呵護,捧在手心,給予豐富的物質滿足,可是,孩子往往不是吃飽穿暖就行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需求不是越來越少反而越來越多,父母往往都認為孩子長大就懂事了,就會變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了,殊不知依賴慣了的孩子成了長不大的孩子!偶爾父母的怨言不但不會讓孩子意識到他的不足,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反感,進而引起家庭的矛盾,甚至沒有生存技能的孩子還會怨恨父母給予不夠,父母對不起他……

    所以養孩子除了滿足其物質需求外,從小注重品德教育,情商教育尤為重要,當孩子表現好時充分肯定,給予鼓勵!當孩子有缺點,有壞毛病或不正確的思想時及時糾正;還有養孩子要樹立孩子成長的方向,讓他有生存的能力,長大後有安家立命的的本領,在孩子遇到事時理解他,鼓勵他,幫助他!

    當然每個人思想都不同,一母生九子,子子各不同,希望每個孩子也要體貼理解家長,家長把你辛苦養大,你就要變得優秀,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為父母擋風遮雨,成為父母的驕傲……

  • 7 # 孜瓊心理與生活

    為什麼養孩子養來養去像養個仇人似的?

    看著你的語言感覺很無奈無助,又有一些發洩自己的情緒,引來同情。

    我看下面的回答也有與你共鳴的,好像也說出了他的心聲。

    這句話,看著你很可憐,孩子實在不是個東西,怎麼能把父母當成仇人呢?

    有句俗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定是有因果關係的。

    當我們養育孩子到雞飛狗跳的地步,一定是教育模式出了問題,這個一個系統問題,首先要知道問題的核心根源出在哪裡了,當你真正想解決的時候,一定會去想辦法的。

    只是想想或者抱怨一下,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從你的問題來看,看到了抱怨和發洩情緒,並沒有自省,也沒有想去解決。

    這也許是你養出仇人的模式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利息,暴力催收,網貸平臺的危害已經顯露,該不該清理P2P金融平臺,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