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隔壁老段

    裡或者親戚串門,外出旅行也太中產太小資了,如果不計這一筆,實際上過節也花不了多少錢。

    我看問題並非出在過節花銷的絕對數字上。既然這項統計加了個形容詞“體面”,而各人對於“體面”的定義各不相同,因此標準也非絕對,有鬆動商量的空間。有人說,有錢的生活千姿百態,沒錢的生活大致相同。此話有對也有不對。有錢,意味著你的生活選擇餘地更大,應付金錢上的壓力也比較從容。但另一方面,就算沒錢,也不等於不能過體面的生活。何謂“體面”與其說是一項硬指標,不如說要看每個人對社會壓力、他人眼光的承受力有多大。死要面子活受罪。過節錢花多少、怎麼花,關鍵要看過節你是要過給誰看了:是要別人舒坦,還是要自己舒坦。假如你根本不在乎節日的“體面”標準,不按照社會上的套路來,你也可以選擇“不體面”,過得灑脫些。

    儘管這麼說,人情往來帶來的金錢壓力是實打實擺在那兒的。我自己在西方人家裡過聖誕,感覺老外的人情壓力相對小很多。節日開支,主要是聖誕大餐,還有給(小家庭的)家人孩子買禮物。而禮物本身通常是很經濟的物品,包裝倒是華麗。除此以外,沒有給長輩親朋發紅包的壓力。我覺得現在不少華人對春節開支倍感壓力,那是因為漸漸覺醒,人情往來本不值得花那麼多錢。從不來往的親戚,就因為春節回家叫你一聲叔叔或大姨,你就得掏成百上千作為“表示”,我想但凡有理智的人,內心深處都會問一句“憑什麼”?可是人情就是這麼不講道理,它是先天給定的禮數規矩,無從爭辯也無從理性。我想,這大概是許多人節日焦慮的主要來源。

    以禮物和貨幣交換的形式來強化家庭、宗族和社會人際連結,並不是今天才有的事。要化解金錢壓力,歸根到底還是能掙多掙。畢竟,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掙出來的。絕對收入高了,春節支出高點,也可以承受。不過假如你離成為“土豪”尚需若干時日,不妨重新思考和校正自己對“體面生活”的定義,那就是講求理性、行事從容,與社會他人相處融洽,卻也有自己的花錢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租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