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著名的經學家匡衡,幼年時期,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他常常讀書讀到黃昏日暮,才遺憾地收起書本。有一天晚上, 他突然感到什麼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來。睜眼搜尋,他發現原來是自家牆破,鄰家燭光由牆的縫隙中透出。於是他找來鑿子,把牆上的縫隙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書就著光束去看,直讀到鄰家熄燈之後。由於勤學苦讀,匡衡的學問長進很快,後來受到漢元帝賞識,被封為安樂侯,當上了宰相。匡衡的簡介:
匡衡,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東海郡承縣人,匡衡幼年好學,勤奮努力,曾因鑿壁偷光而成為苦學的榜樣。公元前36年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在後幾年裡,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久,病死於家鄉。
鑿壁偷光的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西漢時著名的經學家匡衡,幼年時期,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他常常讀書讀到黃昏日暮,才遺憾地收起書本。有一天晚上, 他突然感到什麼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來。睜眼搜尋,他發現原來是自家牆破,鄰家燭光由牆的縫隙中透出。於是他找來鑿子,把牆上的縫隙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書就著光束去看,直讀到鄰家熄燈之後。由於勤學苦讀,匡衡的學問長進很快,後來受到漢元帝賞識,被封為安樂侯,當上了宰相。匡衡的簡介:
匡衡,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東海郡承縣人,匡衡幼年好學,勤奮努力,曾因鑿壁偷光而成為苦學的榜樣。公元前36年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在後幾年裡,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久,病死於家鄉。
鑿壁偷光的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