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君子如果沒有仁德,就無法成為一名君子(成名)。
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里仁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惡”這個詞語在這裡讀wu(一聲),是個代詞,意思是“哪裡”,“乎”是個介詞,意思是“在”。
在翻譯過程中,前置的賓語是“惡”,做介詞“乎”的賓語。且這個句子又是個問句,所以,這個句子也是“疑問句代詞作賓語要前置”的型別。翻譯時需要注意。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透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另外,這個陳述中體現出來的:1、將成名看作是一個人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和終極價值;2、將各種人類的美德(仁義仁慈善良正義等)看作是一個人追求成名的可資利用的工具3、美德本身不是不證自明正確的,美德不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
這樣的觀點都太驚駭了,完全和人類的已有常識和人類社會的文明傳統相背。
意思是,君子如果沒有仁德,就無法成為一名君子(成名)。
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里仁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惡”這個詞語在這裡讀wu(一聲),是個代詞,意思是“哪裡”,“乎”是個介詞,意思是“在”。
在翻譯過程中,前置的賓語是“惡”,做介詞“乎”的賓語。且這個句子又是個問句,所以,這個句子也是“疑問句代詞作賓語要前置”的型別。翻譯時需要注意。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透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另外,這個陳述中體現出來的:1、將成名看作是一個人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和終極價值;2、將各種人類的美德(仁義仁慈善良正義等)看作是一個人追求成名的可資利用的工具3、美德本身不是不證自明正確的,美德不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
這樣的觀點都太驚駭了,完全和人類的已有常識和人類社會的文明傳統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