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麥兜

    當我十八歲時,我會這樣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怕!

    當我二十八歲時,我會回答: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如我所願!

    當我三十八歲時,我會想,世界不會盡如人意;

    當我四十八歲時,我會知道這就是生活!

    當我五十八歲時,我會審視有些期盼本身是否就是南柯一夢。

    對世界的期盼、對人的期盼;對愛情的期盼、對成功的期盼,都是陪伴我們一生的隨想。人生的目標就是孕育在一個個期盼裡,在期盼中,我們都是能夠用大大泡泡糖歡快地吹出一個又一個大泡泡的孩子。

    但期盼只是五顏六色的泡泡,不是可以棲居的星球。它容易產生,也容易破滅,所以期盼是否能達成更不能成為成功的唯一衡量標準。

    紐約攝影師傑伊·菲恩從小就想拍攝一張閃電擊中自由女神像的照片。但一直未能如願。

    直到他58歲那年。

    每一次追逐閃電的過程都伴隨著風雨,五十多年,他對每一次的閃電都充滿了期盼。但他都失望了。

    直到他58歲時,他終於捕捉到了那道正好打在自由女神像上的照片,這張照片讓他一舉成名。而就在他捕捉到這張照片記錄罕見時刻的當天,他拍了八十多道閃電,直到第81道閃電集中了自由女神像。

    你說,五十多年,他失望過多少次,但他從來都沒有放棄期盼,直到這可遇不可求的時刻降臨。

    所以面對一次次失望,我們能否保持十八歲時的勇氣、二十八歲時的相信、三十八歲的理性、四十八歲的接受和五十八歲的選擇,這對於我們太重要了。

    如果期盼一次次落空,失望之餘,我們能否審視達成期盼的路徑是否正確?期盼本身是否符合現實能力?因為畢竟期盼不是我們的終點,實現它,才是我們的目的。

    無論多大年紀,對這個世界有所期待、對身邊的人有所憧憬,都會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快樂,也許會一次次落空,但我們不得不感謝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命運石之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