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77994670834

    《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亦作《感甄賦》。而此“甄”不同彼“甄”,“甄”字通“鄄”,在作《感甄賦》的前一年,即黃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為鄄城侯,第二年又晉封為鄄城王(今山東鄄城)。所謂感鄄者,所感的不是甄洛之甄,而是懷才不遇的鄄城王之鄄。

    而洛神,則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傳說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賦序》裡寫道:“黃初三年,作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後來,甄洛的兒子曹睿即位為魏明帝,他對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歡,不過覺得題目起得不好,便將《感甄賦》改為《洛神賦》。無論是曹植,還是曹睿,他們都沒有想到,這一改名舉動竟被後人理解成“欲蓋彌彰”,於是文人附會,臆想百出,那個在洛水之畔贈送枕頭的女子,便由宓妃變成了甄洛。

    名字的疑問

    甄氏的名字,史書上沒有記載。後人多用“甄洛”和“甄宓”兩個名字來稱呼,也是由於《洛神賦》。而事實上,甄氏絕不可能叫這兩個名字。甄洛的兒子曹睿將《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目的正是為了避母諱,以免“甄”字引起世人誤會。在古代,名字比姓更需避諱,若甄氏果名洛,那曹睿又怎會特意將生母的閨名嵌進題目中?可知,甄氏真名不叫“甄洛”。再者,如果甄氏名宓,那曹睿改了題目中的“甄”字,自然文中“斯水之神,名曰宓妃”也要改,否則只諱姓不諱名,這是不符合古人常理的。而甄氏的真名,至今仍舊不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去過孩子的人,這輩子心裡是不是特別後悔自己沒有保護好她(他),忘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