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自我”的人不在乎你說什麼,不在乎你是不是和他一樣,一般來說他們很少關心他人對自己提出的改進意見,不過同樣的,他們也不會對他人提出過多要求;“自私”的人極其討厭別人否認自己或與自己不同,他首先希望大家都和他欣賞和討厭同樣的東西(通常都是雞毛蒜皮的東西),然後希望自己在這樣一群“同好”中擁有極高的名望,站在相對更高的一個位置。 之後在這麼一個位置上,他就會只享受他人的給予而不付出,為了自己的快樂能夠去毀掉他人的快樂,從而變成廣義上的“自私”。 我口說無憑,題主可以去觀察身邊自私的人是否有以下兩個特點:
1.厭惡別人對自己進行指導或在否定自己的觀點後對自己闡釋另一觀點(無論對錯)。
2.常放大或強調自己對別人的給予和幫助,同時習慣性忽視或小看別人對自己的給予和幫助。-----------------------------------------------下面我貼上在下面的聊天中我的一句回答。衷心希望各位能理解,莫摳字眼:“儘管話這麼說,但是一定不要上綱上線,過於重視這種審視人的訪法。人非聖賢,過錯和小心思是人人都有的。上述的思辨法是神格化的解釋,只針對問題而不針對人。 我只能負責回答,沒辦法令你真正明白。如果你想要進一步思考,請查閱“社會交換理論”以及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這麼說吧,“自我”的人不在乎你說什麼,不在乎你是不是和他一樣,一般來說他們很少關心他人對自己提出的改進意見,不過同樣的,他們也不會對他人提出過多要求;“自私”的人極其討厭別人否認自己或與自己不同,他首先希望大家都和他欣賞和討厭同樣的東西(通常都是雞毛蒜皮的東西),然後希望自己在這樣一群“同好”中擁有極高的名望,站在相對更高的一個位置。 之後在這麼一個位置上,他就會只享受他人的給予而不付出,為了自己的快樂能夠去毀掉他人的快樂,從而變成廣義上的“自私”。 我口說無憑,題主可以去觀察身邊自私的人是否有以下兩個特點:
1.厭惡別人對自己進行指導或在否定自己的觀點後對自己闡釋另一觀點(無論對錯)。
2.常放大或強調自己對別人的給予和幫助,同時習慣性忽視或小看別人對自己的給予和幫助。-----------------------------------------------下面我貼上在下面的聊天中我的一句回答。衷心希望各位能理解,莫摳字眼:“儘管話這麼說,但是一定不要上綱上線,過於重視這種審視人的訪法。人非聖賢,過錯和小心思是人人都有的。上述的思辨法是神格化的解釋,只針對問題而不針對人。 我只能負責回答,沒辦法令你真正明白。如果你想要進一步思考,請查閱“社會交換理論”以及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