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斯與雨
-
2 # souma
當然,長大以後,各個忙與生活。下吧累了基本躺著玩玩手機,健健身。現在的社會生活手機方便了,卻少了從前的串門交流。話題也少了。理解少了,衝突自然也多
-
3 # 每天都要思考吃什麼
謝邀。不是長大造成了矛盾和不理解,而是不溝通和不理解產生了隔閡。家人在一起,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只不過,這樣的矛盾總會在無形中消弭,家人相處的第一課,本就是如何化解矛盾。因為血緣的聯絡,相聚生活,柴米油鹽裡,有分歧、有誤解,但是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愛會勝過父母愛子女,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可以用愛來化解。
讀書時候,總喜歡週末打電話給媽媽,講一講學校裡的人和事,抱怨一下食堂的菜品和討人厭的學習制度;工作後,雖然很少聯絡,但漸漸開始理解作為大人的艱辛、作為父母承擔的責任,吵架的時候會下意識的避開尖銳的詞語,會在爸爸媽媽爭執不休的時候插科打諢,做個和事佬。對錯也好、理解也罷,沒什麼比我的家人更重要。
-
4 # 紀曉嵐駕到
不是,這其實不關長大的問題,是你長大之後很多想法不願跟父母多說,可能是發現他們覺得你的想法幼稚,然後就少了溝通,少了溝通了解對方的想法也就少了,就是代溝吧,有什麼事多溝通互相多理解總是對的,不一定要跟上對方的想法,但是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
-
5 # 於葛孔明
父母脾氣不好兩個人都不剋制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作為晚輩的子女也沒辦法。只有長輩心平氣和找到矛盾的根源才能解決矛盾。這個觀點你贊同嗎?
-
6 # mimizhuwei
那要看你對這個長大是長大到哪?十幾歲的煩惱和二十幾歲三十幾歲不同,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煩惱,也就會有不同的矛盾,還有這個家庭也有分小家庭和大家庭,還有時代的變化,我感覺是互相理解包容度都不如從前那個年代了,唉還是懷念之前雖然窮但是開心的日子
-
7 # 白多多4
是的,因為越長大逐漸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開始有了自己思想,所以這時候就會和家人有了分歧。其實,這個事很正常,我們本就和父母沒有出生在一個時代背景,成長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年齡也不同,這麼多不同當然會有分歧啊。
-
8 # 浮塵微草
孩子越長大家庭矛盾就越嚴重?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家庭矛盾是怎樣產生的這個根本問題。
有人說,隨著社會的長足發展和人類的不斷進步,尤其是現代社會家庭矛盾越來越多,家庭衝突越來越嚴重,甚而出現了父母逼殺子女、子女殺死父母極端恐怖現象。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的根據。因為中國古代儒家倫理思想佔據人們的頭腦,長幼有序,尊卑嚴格。父母之命有如聖旨,子女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子女心中有怨,也只是敢怒不敢言——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將這稱為名和實的分離。這從“孝順”二字中“順”字即可看出,孝的內涵就包括“順從父母”之意。現代社會的家庭越來越追求平等民主,做子女的心中有不滿,自然就要對父母表達出來。雙方爭吵、衝突自然在所難免這應該也是現代社會家庭矛盾增多的一個歷史性因素吧。
從孩子成長的經歷來看,孩子的叛逆確實是導致家庭矛盾產生的主要因素。孩子不懂事的時候,非常聽父母的話,也非常崇拜父母。但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認識,有了對事物的看法,有了生活的體驗,也就有了主見,勢必會和父母發生意見上的分歧。比如,愛美意識覺醒後,孩子就會表現出“要風度不要溫度”的“臭美”之舉來;而父母則堅持保暖保健康為第一要務的執念。誰也不服誰的時候,衝突就會產生。
再者,長輩和晚輩本身存在代溝。雙方成長的家庭文化背景有著明顯的差異,雙方在觀念上必然存在差異。不同的觀念是家庭矛盾生髮的誘因。比如,在節儉上,父母經過過去勒緊褲帶過日子的艱難歲月,也親自體驗過烈日炎炎之下收割麥子的辛苦,所以對糧食來之不易有切身之體會,“殘羹冷炙”、甚而發黴變質的食物也捨不得扔掉。於是節儉和健康的矛盾就在一個家庭中生髮起來了。
社會環境、特別是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會造就父母和子女在眼光上的差異,從而產生家庭矛盾。比如,父母對衣著的看法,講究經久實用,而子女則認為父母太土,他們眼裡追求的是時尚與氣質。自然經常會出現父母加心經意地給孩子買上春節的新衣服,孩子一看卻噘起了老高的嘴巴,連飯也不吃。父母氣鼓鼓,孩子怨忿忿——一場不可避免的爭吵肯定是少不了的。
不難看出,孩子的成長會引發家庭矛盾,但真正引發家庭矛盾的根本因素是大人和孩子之“異”。所以如何消除之異,就是解決家庭矛盾的良方。而唯一的辦法就就是雙方設身處地的理解、溝通。尤其是做父母的,切忌以長輩自居,以撫育辛苦為資本,讓孩子“一切行動聽指揮”,一味地順從,否則就視之為“大逆不道”的異類。而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與孩子共同成長。家庭矛盾就不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增多加劇,相反會越來越和睦溫馨。
-
9 # N素雲
對。不管怎麼理由這句話沒錯。長大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你的話起不了多大作用,當然意見不一,矛盾就有,相互就會覺得理解越來越少。
孩子小時侯,你煮好了,他吃飽了,作業完成了,自覺的上學放學,尊守紀律,聽父母老師的話,你就覺得世界多美好,靜風靜水,心隨所願。
但是,長大了,不僅你要求不了他他還來要求你。達不到的,就會和你有鬧彆扭,鬧矛盾。孩子大了,要求多了,滿足不了他了,所以變了。
是你要求太高嗎?整天和他算成長帳了?如果都不是,如果你是一如既往的母愛,但確實是變了,越長大越變化。那麼,只能說,是孩子的意識和思想我們跟不上達不到了。如果不是什麼大的問題,其實,也不必太掛心了,這很正常。
知道世界上最諷刺的是什麼嗎?拿著你的錢去學習最後卻嘲笑你的無知。拿著你的錢去旅遊看天下美景卻笑你沒有見到世面。拿著你的錢住著你買的房子,卻不給你住在他家。拿著你的錢去吃天下美食卻說你不懂知……
這就是你養出來的孩子,整天懂著抱怨卻不知父母背後承受多少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大家看到的例子也不少。當然也有的父母整天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體諒自己。
這些,都是長大了才有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主題說得沒錯。
父母要有父母的樣,孩子也要有孩子的樣。自己的家庭自己清楚,自己生養出來的孩子。除了你教,老師教,還有他自己所受社會薰陶,環境的影響,內心的真善美有關。除了接受除了理解,相互之間的體諒以外,要麼你閉嘴,要麼他長大,矛盾是不可消失的。只是,家長理短無傷大雅就行。
孩子是好孩子,父母是負責任的父母。其實,國學上說,是孩子自己選擇投生(選擇)父母,但是他們不知道,有的還怪你生錯了他們。
一定是特別的緣分才讓我們今生相遇。孩子:父母不容易。父母:孩子盡力了(也不容易)。相依相愛吧,能夠相見,已是感恩!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投一個贊成票,投一個反對票
身邊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她還有個弟弟,她經常跟我抱怨她的家庭,因為朋友畢業後在醫院工作,工資待遇還可以,而且是搬出來和其他同事合租的。所以假日她每次回家,她的父母就會陰陽怪氣的,要麼提醒她注意找物件,要麼提醒她出錢給弟弟買房,要麼提醒她應該給家裡點錢。朋友對這種事情深惡痛絕,也恨自己軟弱的性格,做什麼事也會給家裡說,而且每次想自己用錢的時侯,比如報班健身、出去旅遊都會悄悄的,連發朋友圈都會遮蔽爸媽,因為一旦被知道又是一頓說,說她亂花錢,不會安排自己的經濟。她是一個很懂事的女孩,正因為懂事,她父母對於她的安排插足得更多,畢竟一直以來父母也是這樣做的,朋友現在有了自己的經濟,想要自己的生活,她父母感覺孩子脫離了掌控,家庭矛盾就升級了,朋友也很少回家了。
而我卻和朋友相反,我的父母不怎麼管我,而我也住家裡。父母對我的生活不會插足,頂多提一些合理化建議,但真正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手裡,只要自己開心,和父母經常交流,也不存在什麼矛盾。
歸根結底,還是看自己父母是否開明,是否與他們溝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