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設計一種新的指令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有沒有足夠的廠商開發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形成指令集的軟體生態。
PC時代英特爾的x86指令集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英特爾和微軟形成的「Wintel聯盟」,只有基於x86指令集的CPU可以執行Windows以及Windows上的一系列軟體(例如:Office、遊戲等等)。
其它的指令集並不是沒有,例如中國自主研發的CPU「龍芯」就採用了相容MIPS指令集的自主指令集架構LoongISA,但是由於沒有微軟以及其它軟體廠商的支援,這款CPU只能執行Linux,無法大規模地商用。
同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手機晶片的指令集被ARM所壟斷。無論是高通、蘋果還是華為麒麟,手機晶片SoC中的指令集(以及IP核)都要經過ARM的授權。
正是因為英特爾和ARM在PC時代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指令集的壟斷,導致了授權費居高不下,英特爾甚至採用不對外授權、獨家生產CPU的策略獲得更多的利潤。
為了避免在指令集上被別人「卡脖子」,越來越多的晶片廠商開始在還未建立標準和專利壁壘的領域(例如如:物聯網)開始尋找英特爾和ARM以外的替代品,目前最受關注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所開發的開源指令集RISC-V。許多廠商開始圍繞RISC-V進行物聯網晶片的研發,並且開始逐漸形成生態。
例如不久前小米旗下的華米科技釋出的「黃山1號」就是基於RISC-V指令集的智慧可穿戴晶片,它比ARM Cortex-M4處理器的運算效率還要高出38%,將會用於2019年上半年推出的華米運動手環1S。
從目前的趨勢可以預見,進入物聯網時代以後指令集被壟斷的現狀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晶片廠商將進入指令集開源的時代。
其實設計一種新的指令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有沒有足夠的廠商開發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形成指令集的軟體生態。
PC時代英特爾的x86指令集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英特爾和微軟形成的「Wintel聯盟」,只有基於x86指令集的CPU可以執行Windows以及Windows上的一系列軟體(例如:Office、遊戲等等)。
其它的指令集並不是沒有,例如中國自主研發的CPU「龍芯」就採用了相容MIPS指令集的自主指令集架構LoongISA,但是由於沒有微軟以及其它軟體廠商的支援,這款CPU只能執行Linux,無法大規模地商用。
同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手機晶片的指令集被ARM所壟斷。無論是高通、蘋果還是華為麒麟,手機晶片SoC中的指令集(以及IP核)都要經過ARM的授權。
正是因為英特爾和ARM在PC時代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指令集的壟斷,導致了授權費居高不下,英特爾甚至採用不對外授權、獨家生產CPU的策略獲得更多的利潤。
為了避免在指令集上被別人「卡脖子」,越來越多的晶片廠商開始在還未建立標準和專利壁壘的領域(例如如:物聯網)開始尋找英特爾和ARM以外的替代品,目前最受關注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所開發的開源指令集RISC-V。許多廠商開始圍繞RISC-V進行物聯網晶片的研發,並且開始逐漸形成生態。
例如不久前小米旗下的華米科技釋出的「黃山1號」就是基於RISC-V指令集的智慧可穿戴晶片,它比ARM Cortex-M4處理器的運算效率還要高出38%,將會用於2019年上半年推出的華米運動手環1S。
從目前的趨勢可以預見,進入物聯網時代以後指令集被壟斷的現狀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晶片廠商將進入指令集開源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