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48347233366

    典型的恆星的形貌、狀態取決於核聚變(強/弱相互作用)和萬有引力之間的平衡。 典型的行星的形貌、狀態取決於庫侖力(電磁相互作用)和萬有引力之間的平衡。 典型的小行星,形貌由庫侖力維繫。 當然還有非典型的: 死掉的恆星——比如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他們曾經符合恆星的典型特徵,所以白矮星、中子星一般也算在恆星的概念裡。黑洞一般不算,因為黑洞已經失去他所有歷史特徵,無從判斷他是由恆星坍縮而來還是怎麼冒出來的。 另外還有褐矮星,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長得有點像恆星,但是又沒有點燃核聚變。 還有矮行星,個頭上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萬有引力已經可以決定其形態,但是力氣上又不足以稱霸一條街……阿不一條軌道。 恆星的“生理特徵”很明顯,一有動靜動不動橫掃一個星系。行星嘛,一般來說怎麼折騰也往往是那層薄薄的大氣層內的事兒。

  • 2 # 使用者3482087531578

    1、發光體不同。 恆星是指宇宙中靠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而自身能發熱發光的星體。行星是環繞著恆星的天體,自身不發光,且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看到的放光的行星都是反射恆星的光。

    2、位置變化不同。 恆星的位置相對來說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它才叫“恆”星,有個永恆不變的意思;而行星的位置在不停的變化(繞著恆星轉動),所以它才叫“行”星。

    3、質量不同。 恆星的質量會比行星的質量大得多。 恆星,質量比較大,氣態,正在進行核聚變,後期爆炸將成為紅巨星或者白矮星。 行星,質量較小,無論是類地的固體行星,還是類木氣體行星,都不具備顯著的核聚變條件(雖然木星內部確實有輻射,但還不顯著)。 迄今質量最大的恆星--RMC 136a1,它在形成初期質量或可達太陽質量的320倍,亮度接近太陽的1000萬倍,表面溫度超過4萬9千攝氏度。

    4、分類不同。 人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恆星,全天就有6000多顆。藉助於天文望遠鏡,可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的恆星。太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 而行星按照它們同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 -恆星 -行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麥冬玫瑰花金銀花泡水喝的功效請問麥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