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23歲在清華創作《雷雨》,進而影響中國戲劇至今,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次天才級的創作。《雷雨》與曹禺的出現,將中國話劇一舉推到成熟的境地。要知道在1933年,話劇在中國仍然屬於摸索階段,曹禺在《雷雨》中多次寫到電線漏電,只是為了提醒現場觀眾不要遺落這處與結局有關的重要線索,因為當時的中國觀眾還保留著戲園子中看京戲可以隨便說話、吃東西的習慣,缺乏對西方劇場保持肅穆的認知。
《雷雨》是一部充滿巧合的作品。周姓和魯姓兩家人在大幕拉開時還看起來是一群正常人,但在三個多小時的劇情後,他們就乘坐著命運的過山車,一路衝向悲劇的結尾。不可否認的是,整部劇作結構謹嚴、節奏張弛,看罷令人大感悲劇的爽快。曹禺對典型人物的刻畫,比如懦弱的周萍、善良的四鳳、剛愎的周樸園,當然還有最具魅力的陰騭的繁漪,也都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但是這部劇作還是有一點遺憾之處,這點後來曹禺也做過反思,就是它“太像戲了”。這不僅是指劇中的巧合,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為寫而寫的戲,它的主要目標既不是真正反思社會與人性,也與同時代歐洲劇作家創新形式探索藝術不同,它的主要目標在我看來,應該還是曹禺在對西方戲劇有所學習後,摩拳擦掌,親自嘗試的一次“習作”。後世對《雷雨》有很多溢美之詞和過度解讀,比如劇中的魯大海表明瞭《雷雨》是一部展現階級鬥爭的傑出劇作,我想這些評價都是出於現代人的目的,而非尊重歷史了。
但是僅僅是“太像戲了”,曹禺也是格外超前了,畢竟直到今天,能單純寫好一部“太像戲了”的劇本,也不是哪個中國編劇都能做到,更何況一個23歲的大四學生。曹禺的偉大之處在於,至少在建國以前,曹禺一直站在中國劇作的最潮頭,到《雷雨》後的《日出》,他開始集中討論社會問題;再到《原野》,他嘗試了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劇作方式,與西方當時的戲劇文學發展進行了對話的嘗試;再到《北京人》,他充分學習了契訶夫的戲劇法,對人、對世界的認識與創作達到了高峰,至今罕有華人可及。曹禺是個天才,他是中國戲劇的狄奧尼索斯。
曹禺23歲在清華創作《雷雨》,進而影響中國戲劇至今,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次天才級的創作。《雷雨》與曹禺的出現,將中國話劇一舉推到成熟的境地。要知道在1933年,話劇在中國仍然屬於摸索階段,曹禺在《雷雨》中多次寫到電線漏電,只是為了提醒現場觀眾不要遺落這處與結局有關的重要線索,因為當時的中國觀眾還保留著戲園子中看京戲可以隨便說話、吃東西的習慣,缺乏對西方劇場保持肅穆的認知。
《雷雨》是一部充滿巧合的作品。周姓和魯姓兩家人在大幕拉開時還看起來是一群正常人,但在三個多小時的劇情後,他們就乘坐著命運的過山車,一路衝向悲劇的結尾。不可否認的是,整部劇作結構謹嚴、節奏張弛,看罷令人大感悲劇的爽快。曹禺對典型人物的刻畫,比如懦弱的周萍、善良的四鳳、剛愎的周樸園,當然還有最具魅力的陰騭的繁漪,也都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但是這部劇作還是有一點遺憾之處,這點後來曹禺也做過反思,就是它“太像戲了”。這不僅是指劇中的巧合,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為寫而寫的戲,它的主要目標既不是真正反思社會與人性,也與同時代歐洲劇作家創新形式探索藝術不同,它的主要目標在我看來,應該還是曹禺在對西方戲劇有所學習後,摩拳擦掌,親自嘗試的一次“習作”。後世對《雷雨》有很多溢美之詞和過度解讀,比如劇中的魯大海表明瞭《雷雨》是一部展現階級鬥爭的傑出劇作,我想這些評價都是出於現代人的目的,而非尊重歷史了。
但是僅僅是“太像戲了”,曹禺也是格外超前了,畢竟直到今天,能單純寫好一部“太像戲了”的劇本,也不是哪個中國編劇都能做到,更何況一個23歲的大四學生。曹禺的偉大之處在於,至少在建國以前,曹禺一直站在中國劇作的最潮頭,到《雷雨》後的《日出》,他開始集中討論社會問題;再到《原野》,他嘗試了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劇作方式,與西方當時的戲劇文學發展進行了對話的嘗試;再到《北京人》,他充分學習了契訶夫的戲劇法,對人、對世界的認識與創作達到了高峰,至今罕有華人可及。曹禺是個天才,他是中國戲劇的狄奧尼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