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迴伍千年

    我是安排,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

    流放,在秦朝以前很少有,至漢朝時,儒家文化盛行,為了體現儒家仁義的道義,也算是可以體現一下當今皇帝的仁德,開始被廣泛使用,一直到隋唐,流放才被正式寫入律法之中開始實施。宋時一般流放到甘肅邊區,或者廣州海南等地,明朝流放到東北或者雲南,清朝時發往大西北,或者是寧古塔(清朝最北方重鎮,極為寒冷)。

    而流放只是朝廷給犯人一線活下去的希望,流放並非為其減輕罪責,甚至懲罰力度超過直接殺頭。將許多死刑改判為流放,保留性命進行發配。並不是到了地頭就萬事大吉,一般流放的地點都是人煙稀少,瘴氣橫行,極端天氣的地方,或者是常年戰亂不斷的邊區,流放者一般都是免費的勞動力,每天都要參與繁重的苦役,也算是鞏固邊境的兵力,吃的喝的對流放者來說也是有一口沒一口,病累死了也沒人可憐。

    其實說到這裡大家就能看出被流放者的悲哀,開始押送流放時,家人要給押送人員啟程和照顧犯人的費用,不然不等到地方,犯人甚至很可能會被折磨致死。

    之所以被流放者不逃跑或者反抗,一是因為在流放時,長途跋涉每天戴著枷鎖趕路,吃飯休息不好,犯人根本沒有體力去反抗。

    二是恐怖的連坐制度,如果犯人逃跑或者被劫走,官府會直接扣押犯人的親屬,直接殺死。三就是有了一線生機,因為犯人流放邊區是會打仗,有立功的機會,可能會被官府減刑。還有就是當古代皇室有喜訊,比如新皇繼位,或者某天要給皇子皇后皇太后生病要祈福,或者皇帝那天突然一高興,是有可能普天同慶,大赦天下,那麼犯人就有機會減刑回家。(不知道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句話叫“遇赦不赦”就是為了防止被犯人鑽了漏洞)

    所以在古代,官府之所以不怕劫持,也在於此。首先犯人自身不敢跑,怕被誅族。犯人的親屬們,為了自己的小命不敢去救。如果犯人有幫兇去救,一個安排不好,救出犯人,而導致犯人親屬被殺,那就不好說犯人會更恨誰了(由此可見官府很邪惡啊)。最後也是為了那一線生機,就很少有人敢去打逃跑和劫持的主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家長與幼兒教師溝通的策略與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