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糯米a湯圓嘛嘛

    全詩如下: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出自:清朝納蘭性德 《畫堂春》 譯文 :明明是共度一生一世的兩個人,命運卻偏偏安排他們兩地相隔,不能在一起。相思相望,而又不能相親相愛,那麼這春天又是為誰而來的呢?藍橋相遇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即使有不死的靈藥,也不能像嫦娥那樣飛入月宮與她相會。如果能像牛郎織女一樣,渡過天河雙雙團聚,日子再貧苦也心甘情願。這首描寫愛情的《畫堂春》與納蘭容若以往大多數描寫愛情的詞不同,以往容若的愛情詞總是纏綿悱惻,動情之深處也僅僅是帶著委屈、遺憾和感傷,是一種呢喃自語的絮語。是內心卑微低沉的聲音。而這一首詞彷彿換了一個人,急促的愛情表白,顯得蒼白之餘,還有些呼天搶地的悲愴。全詞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將一段苦戀無果乃至悲痛終生的感情完美呈現,絲毫沒有其他愛情詞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達了詞人縱然無法相守也保留著一線美好的願望。擴充套件資料:《畫堂春》創作背景及作者簡介納蘭性德與表妹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表妹被康熙帝納為妃子,兩人生生分離,其痛難抑,織女牛郎仙凡相戀,尚且能每年相會一次,而納蘭性德對心上人的愛戀,卻只能透過此詞來遙寄,此詞亦被解作悼亡之作。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遙到綏德車距是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