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各位爸爸媽媽要知道,孩子滿一歲後,就進入了語言發育的黃金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時刻都在觀察和學習,他們不僅模仿爸爸媽媽說話,也會模仿比他大的小朋友說話,他們迫切地想要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如果家長能夠好好地利用這段關鍵時期,正確地引導孩子說話,不斷地激發孩子說話的興趣,對於孩子語言發育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那麼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更應該多和寶寶說話。需要注意的是,說話時爸爸媽媽應掌握一些技巧,才能讓寶寶更好地理解語言含義,學會“好好說話”。

    不要故意裝可愛

    媽媽對寶寶的溺愛有時會表現在語言上,看著寶寶可愛模樣,讓媽媽情不自禁在說話時自己也“可愛”起來——“吃飯飯”、“玩球球”、“看狗狗”這樣的表達方式屢見不鮮,殊不知這樣的說法其實正在給寶寶做錯誤的示範,因此,媽媽雖然可以用比較輕柔可愛的語氣和寶寶說話,但是切記要使用正確的詞彙。

    不要使用代詞

    此時寶寶還無法理解代詞的含義,根本不知道“你、我、他”所表示的含義,因此媽媽在和寶寶交流時,要避免使用代詞,可以用具體稱呼代替,例如“媽媽給多多洗澡”,“爸爸和媽媽帶果果去公園”等。

    語調的變化

    語調的變化總會引起寶寶的注意,例如媽媽告訴寶寶“媽媽把玩具放在了床上”時,“玩具”和“床”兩個詞就可以加重語氣,並可以用手指給寶寶,這樣既有利於寶寶語言的發育,也有利於加強寶寶的認知。

    使用書籍

    色彩鮮豔的繪本、設計有趣的遊戲書、能體驗不同觸感的布書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閱讀時,媽媽要注意和寶寶進行充分的互動,為寶寶講解故事梗概、鼓勵寶寶觀察圖片、帶動寶寶一起模仿等,都能在豐富寶寶想象力的同時,增加對事物認知的能力,而遊戲書和布書中翻翻、摳洞等任務,還能鍛鍊寶寶的手部精細動作,讓寶寶感受不同材質的觸覺變化,提高認知水平,為閱讀增添不少樂趣。

    等待寶寶的迴應

    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已經學會了簡單的分析和思考,所以媽媽說完以後可以給寶寶留出思考的時間,不要急著向下進行,寶寶還小,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減慢語速,拉長兩句話間的間隔,以利於寶寶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會風險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