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姓是華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一位大姓,在兩廣地區和華北地區比較常見.在當代全國近12億漢族中,蘇姓人群大約佔了0.47%,即每一10000個華人中姓蘇的人至少在47個,總人口大約在560餘萬。蘇氏族的族徽和名稱,所居之地稱為蘇,建立城堡稱為蘇邑,最終發展為國和姓。蘇姓的起源與演變蘇姓的起源主要出於已姓。源頭可以追溯到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帝。夏朝中期,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史稱有蘇氏。有蘇氏是以蘇草為圖騰,蘇草即紫蘇,是一種中草藥。蘇國曆夏商兩代,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氏,蘇人四散。一支蘇人東遷姑蘇,即今江蘇蘇州。一支北上鄴西蘇城,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在周武王滅商後,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即今河北邢臺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今河南溫縣,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第一位出名的蘇忿生被後人祭祀為蘇姓始祖。已姓蘇氏的歷史至少有3800多年。蘇姓的一支南遷湖南梅山一帶成為梅山蠻,宋初進一步南遷,與土著混居一部分成為瑤族的先民,大部分成為湖南、廣東、廣西的漢族蘇姓。 外族基因的流入第二支是來自外族的改姓。秦漢以後,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北方漢人中開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蘇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虹西夏党項族的蘇姓人,金國女真族的蘇姓人。一直到清朝,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漢族蘇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蘇姓漢族 。 (摘自蘇陽-----蘇姓起源)
蘇姓是華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一位大姓,在兩廣地區和華北地區比較常見.在當代全國近12億漢族中,蘇姓人群大約佔了0.47%,即每一10000個華人中姓蘇的人至少在47個,總人口大約在560餘萬。蘇氏族的族徽和名稱,所居之地稱為蘇,建立城堡稱為蘇邑,最終發展為國和姓。蘇姓的起源與演變蘇姓的起源主要出於已姓。源頭可以追溯到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帝。夏朝中期,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史稱有蘇氏。有蘇氏是以蘇草為圖騰,蘇草即紫蘇,是一種中草藥。蘇國曆夏商兩代,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氏,蘇人四散。一支蘇人東遷姑蘇,即今江蘇蘇州。一支北上鄴西蘇城,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在周武王滅商後,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即今河北邢臺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今河南溫縣,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第一位出名的蘇忿生被後人祭祀為蘇姓始祖。已姓蘇氏的歷史至少有3800多年。蘇姓的一支南遷湖南梅山一帶成為梅山蠻,宋初進一步南遷,與土著混居一部分成為瑤族的先民,大部分成為湖南、廣東、廣西的漢族蘇姓。 外族基因的流入第二支是來自外族的改姓。秦漢以後,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北方漢人中開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蘇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虹西夏党項族的蘇姓人,金國女真族的蘇姓人。一直到清朝,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漢族蘇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蘇姓漢族 。 (摘自蘇陽-----蘇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