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根溯源地找尋唐代藩鎮為何形成的原因,必須從歷史和現實因素兩個方面去考量。從歷史因素角度看,唐前期施行義務兵役制,即我們所熟知的府兵制,府兵制透過散處帝國各處的軍府來徵發軍士。
總體來說,絕大部分軍府集中在關內道,全國其他地方軍府遠較京畿地區為少,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控制地方的目的,居重馭輕。除府兵制徵發軍士外,唐前期兵士還有兵募和團結兵兩個來源,可以認為兵募正是後來募兵制的先驅。每次外出征戰,待戰爭結束,府兵即“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因此並無尾大不掉之勢。至武則天時期,府兵制漸趨崩潰,朝廷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兵制來滿足兵士徵發的需求,募兵制即在這種情況下出現。
從最初的彍騎到後來的長征健兒,以募兵為主體的職業兵制度逐漸確立。開元天寶之際,唐帝國銳意進取,從東北到西北,武功征伐雖取得很大成就,但東北有契丹、奚,西北有吐蕃、西突厥汗國諸部落,西有黑衣大食,邊防形勢並不樂觀。因此,唐帝國在從東北至西北長達萬里的邊境線上,依次設立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河西、隴右等幾大軍區,以功臣宿將出任大軍區節度使,其中如王忠嗣、哥舒翰、安祿山等都身兼數個大軍區長官,這些人長期持駐邊地,與軍士形成堅固的上下級關係,也為其後的動亂埋下了隱患。但即便如此,這些大軍區節度使仍舊僅是手握軍權,並沒有取得對地方財政權的控制。待安祿山身兼河北道採訪處置大使後,那麼其發動叛亂的條件也就成熟了。唐王朝在平叛和安撫安史降將的過程中,不得已又在內地設定了諸多方鎮,這些方鎮也都把持當地財政權,形成一方勢力。當然,方鎮並非都傾向割據,絕大部分方鎮還是與中央王朝維持著相當緊密的關係。
要追根溯源地找尋唐代藩鎮為何形成的原因,必須從歷史和現實因素兩個方面去考量。從歷史因素角度看,唐前期施行義務兵役制,即我們所熟知的府兵制,府兵制透過散處帝國各處的軍府來徵發軍士。
總體來說,絕大部分軍府集中在關內道,全國其他地方軍府遠較京畿地區為少,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控制地方的目的,居重馭輕。除府兵制徵發軍士外,唐前期兵士還有兵募和團結兵兩個來源,可以認為兵募正是後來募兵制的先驅。每次外出征戰,待戰爭結束,府兵即“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因此並無尾大不掉之勢。至武則天時期,府兵制漸趨崩潰,朝廷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兵制來滿足兵士徵發的需求,募兵制即在這種情況下出現。
從最初的彍騎到後來的長征健兒,以募兵為主體的職業兵制度逐漸確立。開元天寶之際,唐帝國銳意進取,從東北到西北,武功征伐雖取得很大成就,但東北有契丹、奚,西北有吐蕃、西突厥汗國諸部落,西有黑衣大食,邊防形勢並不樂觀。因此,唐帝國在從東北至西北長達萬里的邊境線上,依次設立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河西、隴右等幾大軍區,以功臣宿將出任大軍區節度使,其中如王忠嗣、哥舒翰、安祿山等都身兼數個大軍區長官,這些人長期持駐邊地,與軍士形成堅固的上下級關係,也為其後的動亂埋下了隱患。但即便如此,這些大軍區節度使仍舊僅是手握軍權,並沒有取得對地方財政權的控制。待安祿山身兼河北道採訪處置大使後,那麼其發動叛亂的條件也就成熟了。唐王朝在平叛和安撫安史降將的過程中,不得已又在內地設定了諸多方鎮,這些方鎮也都把持當地財政權,形成一方勢力。當然,方鎮並非都傾向割據,絕大部分方鎮還是與中央王朝維持著相當緊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