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刻是指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一刻即為14.4分鐘,至 清 初定為九十六刻,一刻即為15分鐘。
有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當於8刻。
擴充套件資料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宋 蘇軾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 清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晝短夜長,差了三個時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金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沒一個時辰兒不掛念,沒一個夜兒不夢見。”《西遊記》第四九回:“這等幹,只是忒費事,耽擱了時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二三章:“這就叫: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古代一刻是指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一刻即為14.4分鐘,至 清 初定為九十六刻,一刻即為15分鐘。
有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當於8刻。
擴充套件資料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宋 蘇軾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 清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晝短夜長,差了三個時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金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沒一個時辰兒不掛念,沒一個夜兒不夢見。”《西遊記》第四九回:“這等幹,只是忒費事,耽擱了時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二三章:“這就叫:不是不報,時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