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菇涼耶
-
2 # 蠟筆筱筱新影視剪輯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只是在中國使用,並不是全球通用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24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徵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些節氣還有著動人的故事。例如清明節就與晉文公重耳有關。晉文公幼年時歷盡了艱難,為逃避後母的殘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幾度陷入絕境。有一次絕糧時,有個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讓重耳充飢,從而渡過了難關。可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在分賞有功之臣時,卻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遺忘了!
介子推對於不公正的待遇並不論爭,而是不聲不響地領著老母親離開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內的綿上山中隱居起來。不久,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卻不知他的蹤影。他大為懊喪,連聲嘆道:“此乃寡人之過也。”經過幾個月的查訪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於是晉文公親自跑到了綿上山。
然而綿上山山高林密,晉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無頭緒。介子推始終不肯出山。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如果主公放火燒山,一向孝順母親的介子推一定會為母親安全而出山來……於是,一場大火遍山燒起,三天三夜也不見母子倆出來。後來才發現母子倆抱成一團,已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後悔不迭,悲哀萬分。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他把綿上山改名為“介山”,並下令一個月內(後改為三天)不得舉火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稱舉火那天(農曆三月初五)為“寒食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中國人民祭祖掃墓、懷念先輩的重要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