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們對夏天最熱的一個時間段的稱呼,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為期二十一天。
伏天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十天一伏,共30天,但,有個約定:即,秋後加一伏。意思是,如果30天過完以後還沒立秋,就要加一伏,所以就40天了。
初伏
初伏也稱頭伏,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稱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末伏也稱終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伏邪”所指“六邪”是古時人們的一種說法,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裡暑邪會逐漸的深伏於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後,這些病會反覆發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黃帝內經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房裡。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
“三伏”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們對夏天最熱的一個時間段的稱呼,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為期二十一天。
伏天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十天一伏,共30天,但,有個約定:即,秋後加一伏。意思是,如果30天過完以後還沒立秋,就要加一伏,所以就40天了。
初伏
初伏也稱頭伏,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稱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末伏也稱終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擴充套件資料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伏邪”所指“六邪”是古時人們的一種說法,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裡暑邪會逐漸的深伏於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後,這些病會反覆發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黃帝內經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房裡。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