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73166950085

    內在因素

    1、數量稀少,難以大量繁殖。

    2、繁殖率低,生長較慢。

    人為因素

    1、人類對其食物魚蝦進行過度捕撈,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給。

    2、人類對長江的過度開發,使白鱀豚的棲息地遭到嚴重干擾和破壞。

    3、人類在長江附近建造的化工廠和醫藥廠,使長江水質受到嚴重汙染。

    4、長江成為了非常繁忙的運輸水道,很多白鱀豚被船隻的螺旋槳打死打傷。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鱀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

    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擱淺死亡6頭,佔10%;誤進水閘1頭,佔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鱀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擴充套件資料:

    分佈範圍

    從三峽地區的宜昌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陽湖在內,全長約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佈。但是長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和分佈區域逐漸縮小。後來僅侷限於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尤以荊州市沙市區以下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的江段為多。

    到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與鄱陽湖已經絕跡。在長江中分佈範圍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壩下游170千米處的荊州附近。其下限縮減更為嚴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蹤跡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觀測中,在南京下游臨近的江陰以下就再未有發現。

    2000年至2004年的幾次觀測中,其分佈主要限於長江銅陵段、九江段和洪湖段三個區域。最後一次得到證實在野外發現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的一頭擱淺死去的屍體。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到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千米江段進行地毯式搜尋,未發現一頭白鱀豚,因此不少科學家懷疑白鱀豚已經滅絕。但可以推斷,長江中下游還有少量殘存,然而僅憑這最後幾隻個體,已經難以延續種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航母本身都有什麼武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