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之初寶寶育兒

    是的。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物件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周禮》《禮記》與《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時代,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祭祀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物件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祭祀禮節祭品有一定的規範。舊俗備供品向神靈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

  • 2 # 紅旗漫卷原野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自古以來,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都非常注重祭祀先人。

    這是一種民風民俗和歷史文化的傳承,千百年來接力賡續,延綿不斷。家譜傳續、祠堂祭祀、清明掃墓,是五千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資訊科技時代,倡導文明環保新風,出現了網際網路上偉人先烈紀念堂、先祖祭奠追思堂等形式的網上祭奠追思活動,緬懷先烈先祖,勸勉激勵人心,力求後人積極向上向善,譴責、拒絕、抵制低俗貪婪、奢靡浪費、傷風敗俗的不良行為和醜惡現象,具有教誨引導、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

    古代的宗族祠堂體現緬懷先祖、祭祀追思的主題思想觀念的對聯,一般有:敬天法祖,敦親睦族;春秋匪懈,繼序不忘;慎終追遠,積厚流光;繩其祖武,貽厥孫謀;長綿世澤,丕振家聲;衣冠百世,俎豆千秋;孰事有恪,明德維馨;百年樹德,奕代流芳,等等。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語出於《論語·學而篇》,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曾子(曾參)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解釋]曾子說:“對親長送終要盡禮盡哀,對遠祖祭拜要誠敬追思,這樣才能使社會風氣歸於純樸敦厚。”

    #家風# #民風民俗# #中華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衣巷劉禹錫加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