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13824849643

    舞蹈在元雜劇中的運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元雜劇中的肢體語言和表情--“科”.在元雜劇中,凡是動作表演均屬於“科”的範疇,據《南詞敘錄》記載:“科相見、作捐,進拜、舞蹈,坐跪之類,身之所行,皆謂之科”.然而,戲曲中的動作很多來自於生活,但又是高於生活的提煉和美化.如“悲科”、“喜科”、“睡科”、“打科”等,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情感中提煉出來的,並且透過長期的積累逐漸形成一種程式.第二,插入性舞段.元雜劇中的“舞科”或“跳舞科”,一般是與劇情相關的舞段.這些舞蹈大部分是繼承和吸收了中國古代豐富的舞蹈藝術,並根據劇情的需要加以改編.據記載,元雜劇《唐明皇秋葉梧桐雨》中,就插入了楊貴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劇本寫道:“(高力士雲)請娘娘登盤,演一回霓裳之舞.(正末雲)依卿奏者.(正旦做舞)(眾樂攛掇科).”類似插入性舞段,不僅有女子獨舞,還包括了男子獨舞、群舞等載歌載舞的形式.此外,還有一些與劇情無關的插入性舞段.如:《劉玄德醉走黃鶴樓》第二折中表現了關平奉諸葛亮命令給劉玄德送寒衣這一情節時,插入了表現農家生活的一段兒童歌舞,類似宋代民間舞《村田樂》.雖然在情節毫無關聯,但可以起到調節演出氣氛,增加節目的觀賞性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了宋代民間舞被元雜劇所充分的吸收和利用.第三,雜技和武術的運用.元雜劇在對漢代百戲吸收的基礎上,根據所要表現的劇情又發展了新的技巧,這些技巧性動作主要用於模擬激烈打鬥的場面,有的用作烘托劇情激烈的氛圍.如“打陣子”、“扯架子”等武術動作技巧常常會在元雜劇中出現,至今依然保留在戲曲表演中.從元雜劇中舞蹈的運用可以看出,舞蹈與程式化的動作結合已被吸收到戲劇情節表演之中,雖未達到真正的戲曲藝術中舞蹈與主題思想的高度統一,但為中國戲曲風格的形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伴隨著元雜劇成熟和發展,更是培養出一批經過了較全面的訓練,並且多才多藝的元雜劇藝伎.如:“雜劇為當今獨步”的珠簾秀、“善歌舞,美風度”的賽天香、“歌舞談謔,為當代稱首”的梁園秀等,這些記載於《青樓集》的雜劇藝伎多半是處在社會底層的女性,身世都非常悲慘,但他們為元代雜劇藝術的發展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右肩膀一動就聽到骨頭的響聲是怎麼回事?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