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長史

    在清宮劇中後宮女性都踩著高底鞋,因形似花盆,所以也被稱為花盆鞋。

    清廷貴族穿花盆鞋有兩種解釋:

    一、滿族先祖為了渡過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子上綁樹枝,最後以此渡過了泥塘並奪回了城池。人們為了紀念高腳鞋的功勞,便讓女性便穿上這種鞋,後來生活越來越好,鞋子越做越精美,便成了現在我們所看的樣子。

    二、滿族婦女需經常上山採藥、蘑菇以及其他物品,為了防止被毒蟲咬傷,便在腳上套上木枝,後來慢慢演變成了高底木鞋。

    後來滿族入關後,由於其是騎射民族,便不準婦女裹足,讓其保持自己的特性。但是當時是以小腳為美的時代,滿族內很多人也受到其感染,而穿上花盆鞋就可以遮擋住自己的大腳了。

  • 2 # 澹奕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有很多風俗習慣都與歷代不同,尤其是在妝容服飾方面也有很多獨特的地方。比如清朝最著名的就是旗裝、旗頭與花盆底鞋。

    清廷後宮中的女性都穿著高高墊起的花盆底鞋,穿著這樣的鞋子,一來是因為滿洲女性的風俗傳統;二來是因為滿洲服飾整體協調性的需要。

    滿洲興起於東北地區,過去男性負責狩獵,而女性負責採集採摘。女性經過這些有大量腐爛樹葉與深深草叢的時候,難免踩到一些毒蛇毒蟲。為防止蛇蟲叮咬,滿洲女性在鞋底綁上木頭塊,類似於過去漢人的木屐。而後,逐漸發展成了花盆底、馬蹄底的滿洲旗鞋。

    不過,傳統風俗一般都有各種版本的傳說,不足為信。而最值得確定的是,滿洲旗鞋的樣式發展,與滿洲人的服裝整體協調性密不可分。

    滿洲服飾整體呈現出長方塊形狀,對於個頭比較高的女性還好,可個頭不太高的女性是不適合穿著這種長方塊狀的旗裝的,這樣就會有一種臃腫而且矮胖的感覺。

    古代女性以小腳為美,甚至發展出了讓女性纏足的陋習,滿洲人雖然不纏足,卻也不覺得女人大腳為美。花盆底一方面可以將人高高抬起,不至於讓旗裝拖到地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腳藏在衣服裡面不用露出來。

    旗鞋與指套、旗頭等幾乎成為了配套服裝,都是為了整體呈現出修長體態。

  • 3 # 毛劍傑

    清代女性旗鞋,根據身份和場合的不同,使用情況也不同。其實一般人家日常只用平底鞋,方便行動和幹活,遇到正式場合需要盛裝時,則改用厚底鞋,以示莊重。而官宦貴族人家,遇到正式場合盛裝時,婦女則一律用高底鞋。普通宮女丫鬟,雖然是旗人,也是沒有資格穿的。

    據說滿族的祖先有一個叫做多羅甘珠女罕的公主,其父王被另一個部落首領害死,他們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奪走了。多羅甘珠決心奪回城池為父王報仇。但是阿克敦城三面圍著紅鏽水,有三尺多深,人馬無法過去。多羅甘珠受到了長腿白鶴的啟發,她帶領眾人制作了“人造木鶴腿”,順利地走過了護城河,為父親報了仇。從此滿族的婦女們開始在腳上套上這種“木鶴腿”,後來慢慢演變成高底木鞋。

    很明顯,“木鶴腿”就是高蹺,特殊情況下使用,平時勞作的時候穿著肯定十分不方便。女真人未入關之前,人口少,生產力水平也低連婦女都要參加比較重的勞動,即使是部落首領的家眷也不能脫離生產,當時的高底鞋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在清軍入關以前,滿洲婦女是不穿高底鞋的。

    所以花盆底鞋是清軍入關之後,受到漢文化影響演變出來的。漢族女人裹小腳,以三寸金蓮為美,這種審美觀影響了滿清貴族。但是旗人女子不過腳,為了達到小腳走路的效果,就開始穿厚底鞋,穿在這種鞋上,一方面在裙子垂下來時可以遮擋住一雙大腳,另一方面女性顯得婷立修長,走起路來小心謹慎,更顯搖曳多姿、輕盈端莊。因為都是旗人婦女穿,所以又叫“旗鞋”。大致到雍正朝,厚鞋底已經非常流行。到了晚清,厚鞋底進一步發展,成為高底鞋,在旗人女性中開始流行起來。

    花盆底鞋的高跟稱為“寸子”,鑲嵌在腳心部位,為木頭材質,外裱一層白色棉布,並塗白色塗料,底面縫百納布鞋底。有的很像馬蹄,起名叫“馬蹄底”;有些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還有龍魚底、四閃底等,都是根據形狀而命名的。旗鞋最初為半寸至1寸,後逐漸增高至5寸左右。貴族婦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輕者鞋底高度可達六七寸也就是25釐米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縫劑什麼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