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40516296421

    一是24座橋說,據《一統志》載,隋朝時曾置24橋於揚州,唐朝時仍可見到那24座橋,分佈在當時揚州最繁華的街道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補筆》中,竟列出了23座橋的名字和位置。

      這種說法頗多異議。所列出的橋不足24座,下馬橋竟有兩座,是否是重複;而唐代揚州城裡極負盛名的禪智寺橋、月明橋等,為何未列入其中呢?有說,唐代末年的戰亂,全部傾圮了,但這只是猜測。又據說,到了明朝,二十四橋已全部毀壞,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橋都不見”的詩句。後來便有人認為“二十四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不必太拘泥於現實。

      二是排序編號說,有人認為,二十四橋是揚州城裡排序編號為第24座的橋。依據是詩歌中常出現把橋編號的句子,如杜甫:“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張喬《寄揚州故人》:“月明記得相尋處,城鎖東風十五橋”等。還有,宋代文人姜夔不僅在《揚州慢》中寫過二十四橋外,還在《詠芍藥》中寫下這樣的句子:“紅橋二十四,總是行雲處。”那麼,二十四是不是紅橋的編號呢?他在《過垂虹》中有“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五橋。”儘管姜夔沒有在數字前加“第”的字樣,但使讀者隱隱感覺到,編號說似乎存在過。或許在唐宋時期,揚州有很多橋,橋名不夠用,只好用編號來代替。就像現在的城市小區內有幾號樓一樣。應該說這也是一種猜測,僅僅從古人的詩句來確定編號說法,顯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三是泛指、代指說,中國向來就有對數字概念採取含蓄、朦朧、誇張的方式來表達,尤其在詩詞中為說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常常使用誇張數字,並不採取絕對數字。譬如“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彎”、“三百六十行”等,並非確數。那麼杜牧的二十四橋是否也用了這樣的手法來泛指揚州橋樑之多呢?這也是一種推測,是一種猜想的說法。

      四是一座橋說,自宋代以來,二十四橋的幾種說法已逐漸形成。其中能夠確指是一座橋的,首推大詞家姜夔。他在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來揚州,寫下《揚州慢·淮左名都》的詩,其中寫道:“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種寫法,似乎是一座橋了。宋代還有幾位詩人,他們描寫的二十四橋,亦可認為是指一座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豌豆的作用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