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雨滴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雨來自於雲中的水蒸汽,但光有水蒸汽這還不夠,必須要有個東西將這些水蒸汽凝結起來才行,否則就不會有雨滴落到地面。如果雲中的水蒸氣將灰塵、煙霧甚至是鹽中的微粒捕獲了,才可能形成形成雨滴。這些小水滴的直徑通常在0.001至0.005毫米之間,是不是非常微小。
那麼這些微小的雨滴是怎麼變大的呢?
這得感謝水分子之間強烈的凝聚力。剛開始時,這些水滴的形狀接近球形,隨著水滴在空氣中的運動,它會碰撞到其它小水滴,於是越碰越大,形成了更大的水滴。等到最終這些水滴變得足夠大之後(至於多大下面再講),它們就會降落到地面上。水滴在下落的時候,在水的張力和氣壓作用下改變了形狀,由球形變成了上圓下平的形狀。
一般降落到地面的雨滴是多大呢?
雨滴在繼續下落的過程中,會因為吸收別的雨滴或者被別的雨滴打碎而不斷變大或者縮小,不斷重複著這一過程,雨滴最終落到我們頭頂的時候直徑才只有1-2毫米大。
人類有記載的資料顯示,世界最大的雨滴其直徑在8.8毫米至1釐米之間浮動,這是科學家們分別在1995年的巴西和1999年的馬紹爾群島上空發現的。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雨滴的凝結核為鹽核,雨滴是在海上形狀狹窄且液態水含量豐富的雲朵中頻繁碰撞形成的,但這些大雨滴只會在雲朵裡翻滾而不會落到地面上。
那麼雨滴會不會變得更大呢?
剛才說了,雨滴在下落的過程中會重複著不斷聚會和不斷碰碎的過程,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雨滴的不斷增大,其實這只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雨滴自身表面張力和大氣壓力作用的相互作用。剛才說了,雨滴在下落過程中,在自身表面張力和大氣壓力作用下會改變原來球形的樣子,變成了一顆四季豆或者一個漢堡包上半部分那樣的上圓下平的形狀,而在空中直徑超過4毫米的雨滴,更像水母的傘膜。一旦空中雨滴的直徑超過到5毫米時,大氣氣壓就會完全克服雨滴表面水的張力,將雨滴分裂開。所以,即便是把我們砸得很疼、稱為“豆大”的雨滴到達地面時,其直徑最大一般也不會超過2毫米。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雨滴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雨來自於雲中的水蒸汽,但光有水蒸汽這還不夠,必須要有個東西將這些水蒸汽凝結起來才行,否則就不會有雨滴落到地面。如果雲中的水蒸氣將灰塵、煙霧甚至是鹽中的微粒捕獲了,才可能形成形成雨滴。這些小水滴的直徑通常在0.001至0.005毫米之間,是不是非常微小。
那麼這些微小的雨滴是怎麼變大的呢?
這得感謝水分子之間強烈的凝聚力。剛開始時,這些水滴的形狀接近球形,隨著水滴在空氣中的運動,它會碰撞到其它小水滴,於是越碰越大,形成了更大的水滴。等到最終這些水滴變得足夠大之後(至於多大下面再講),它們就會降落到地面上。水滴在下落的時候,在水的張力和氣壓作用下改變了形狀,由球形變成了上圓下平的形狀。
一般降落到地面的雨滴是多大呢?
雨滴在繼續下落的過程中,會因為吸收別的雨滴或者被別的雨滴打碎而不斷變大或者縮小,不斷重複著這一過程,雨滴最終落到我們頭頂的時候直徑才只有1-2毫米大。
人類有記載的資料顯示,世界最大的雨滴其直徑在8.8毫米至1釐米之間浮動,這是科學家們分別在1995年的巴西和1999年的馬紹爾群島上空發現的。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雨滴的凝結核為鹽核,雨滴是在海上形狀狹窄且液態水含量豐富的雲朵中頻繁碰撞形成的,但這些大雨滴只會在雲朵裡翻滾而不會落到地面上。
那麼雨滴會不會變得更大呢?
剛才說了,雨滴在下落的過程中會重複著不斷聚會和不斷碰碎的過程,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雨滴的不斷增大,其實這只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雨滴自身表面張力和大氣壓力作用的相互作用。剛才說了,雨滴在下落過程中,在自身表面張力和大氣壓力作用下會改變原來球形的樣子,變成了一顆四季豆或者一個漢堡包上半部分那樣的上圓下平的形狀,而在空中直徑超過4毫米的雨滴,更像水母的傘膜。一旦空中雨滴的直徑超過到5毫米時,大氣氣壓就會完全克服雨滴表面水的張力,將雨滴分裂開。所以,即便是把我們砸得很疼、稱為“豆大”的雨滴到達地面時,其直徑最大一般也不會超過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