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這種姿勢叫懸肘。
懸肘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採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蒂,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我們練毛筆字,在起步階段時,因對毛筆的效能一點也不熟悉,可先用懸腕法寫二三寸見方的楷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對筆法稍有把握以後,手也慢慢聽使喚了,可採用懸肘法來練習。
當然,突然將手臂全部懸空,一上來有一定的困難,手會痠麻、疼痛,只要堅持便會解決。快則一個星期,慢則一個月。如果開始階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寫的字還沒有原來枕腕時寫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輩子手臂都懸不起來。
清代有個書法家,他就因沒能過懸肘關,寫毛筆字時手腕總是枕江在桌面上,寫大字沒法進行,於是在屋樑上懸掛一根繩子,結成繩圈,將執筆的手套在圈裡書寫。可見不能懸肘是件很麻煩事。
執筆的高低是指執筆的手指(無名指)與筆頭之間的距離,距離長就是執得高,反之,距離短就是執得低。執得高,手執在筆桿的中部或尾部,書寫時手腕或手指移動一分,筆毫就會在紙上移動一寸,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結體也會奇趣橫生。
因此,這種方法有利於寫行書和草書。但由於執筆高,手中之力傳遞到筆尖的距離遠,筆畫容易浮滑。相反,執筆低,筆力易於到達筆尖,筆圓較沉穩,有利於寫篆書、隸書及楷書。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林散之先生寫草書仍然低執筆,他並不依賴手指的撥動以求得草書結體出於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協調動作追求筆畫的沉著痛快。
初學者練正楷,執筆應該低一些(離筆根約1寸),使筆畫穩健些。執筆高了,變化大,寫楷書就不容易掌握。還有執筆的鬆緊問題。執得太緊,手太用勁就會顫抖且手指疼痛。執得太鬆,一點力也不用,筆就會掉下來。
擴充套件資料:
要想寫好毛筆字必須掌握好筆法和字法。
執筆
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不能,這種姿勢叫懸肘。
懸肘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採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蒂,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我們練毛筆字,在起步階段時,因對毛筆的效能一點也不熟悉,可先用懸腕法寫二三寸見方的楷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對筆法稍有把握以後,手也慢慢聽使喚了,可採用懸肘法來練習。
當然,突然將手臂全部懸空,一上來有一定的困難,手會痠麻、疼痛,只要堅持便會解決。快則一個星期,慢則一個月。如果開始階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寫的字還沒有原來枕腕時寫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輩子手臂都懸不起來。
清代有個書法家,他就因沒能過懸肘關,寫毛筆字時手腕總是枕江在桌面上,寫大字沒法進行,於是在屋樑上懸掛一根繩子,結成繩圈,將執筆的手套在圈裡書寫。可見不能懸肘是件很麻煩事。
執筆的高低是指執筆的手指(無名指)與筆頭之間的距離,距離長就是執得高,反之,距離短就是執得低。執得高,手執在筆桿的中部或尾部,書寫時手腕或手指移動一分,筆毫就會在紙上移動一寸,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結體也會奇趣橫生。
因此,這種方法有利於寫行書和草書。但由於執筆高,手中之力傳遞到筆尖的距離遠,筆畫容易浮滑。相反,執筆低,筆力易於到達筆尖,筆圓較沉穩,有利於寫篆書、隸書及楷書。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林散之先生寫草書仍然低執筆,他並不依賴手指的撥動以求得草書結體出於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協調動作追求筆畫的沉著痛快。
初學者練正楷,執筆應該低一些(離筆根約1寸),使筆畫穩健些。執筆高了,變化大,寫楷書就不容易掌握。還有執筆的鬆緊問題。執得太緊,手太用勁就會顫抖且手指疼痛。執得太鬆,一點力也不用,筆就會掉下來。
擴充套件資料:
要想寫好毛筆字必須掌握好筆法和字法。
執筆
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