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向漢林
-
2 # 趙氏子方
寫字,是手腕並用,互相配合的事情,有時還會用到肘。所以,說到用力,我感覺是全身都在用 ,甚至包括腳。古代書法家說過,全身精力到毫端(筆尖),定氣先將兩足安。就是這個道理。
-
3 # 抱庸詩書
手腕是主導,指力是輔助。字越大,體會越發明顯;字越小,感覺逐漸衰減,似乎是指力帶動著手腕,其實是錯誤的,再小的字依然都是腕力主導因素。(配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寫字是手腦一致的動作,實際上是大腦指揮著手。這裡面還有個肌肉記憶的習慣動作,似乎拿起筆來就可以寫,好像並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實際上,任何有意識的肢體動作,都是由大腦指揮的。中樞神經的傳遞順序,腕在先指在後,大腦的指令資訊先經過手腕再傳遞到手指。如果以大臂與肩膀的結合處為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承接手臂全部力量的支撐,向上延伸,而手腕又成了五指之力的支撐,也就是說,書寫動作力量的傳遞順序也是由手腕到手指的,手腕是主導,手指是輔助。
根據力學和數學原理,就如果鐘錶上的指標,手腕稍微發生位移、翻轉,就可以在手指上體現較大的“振幅”。像題主說的較長“斜勾”的書寫,筆畫較長較複雜,握筆的手指會發生很大很明顯的位移,更容易誤認為是大多是由手指發力的。事實上,力量的運用還是由手腕來主導的。
書寫中存在的“肌肉記憶”,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書寫馭筆行字的動作習慣。這是手腦高度協同、指腕同步作業的書寫動作,沒有必要深究原理、非要搞得涇渭分明。漢字書寫,指力與腕力無不同時存在,手指的力量更多的是抓握控制書寫工具,而成就筆法、結構的力量更多的還在腕力,有時甚至是臂力、腰力。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4 # 使用者向漢林
談點自已寫字的體會,要想自已能寫一手好字,首先要多看,再則多練。看要看怎樣運筆、怎樣把每個字的結構擺好,每一筆、每一畫都要印在腦海裡。再就是要多練習,要把運筆的基本功練紮實,為練習方便隨時都可以用手指頭練習寫字。至於硬筆寫斜鉤是手指和手腕的問題,我認為是手指和手腕協調運筆比較合理。要是毛筆就應該是手腕和手臂了。不知是否正確?
-
5 # 趙氏子方
寫字,是手腕並用,互相配合的事情,有時還會用到肘。所以,說到用力,我感覺是全身都在用 ,甚至包括腳。古代書法家說過,全身精力到毫端(筆尖),定氣先將兩足安。就是這個道理。
-
6 # 抱庸詩書
手腕是主導,指力是輔助。字越大,體會越發明顯;字越小,感覺逐漸衰減,似乎是指力帶動著手腕,其實是錯誤的,再小的字依然都是腕力主導因素。(配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寫字是手腦一致的動作,實際上是大腦指揮著手。這裡面還有個肌肉記憶的習慣動作,似乎拿起筆來就可以寫,好像並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實際上,任何有意識的肢體動作,都是由大腦指揮的。中樞神經的傳遞順序,腕在先指在後,大腦的指令資訊先經過手腕再傳遞到手指。如果以大臂與肩膀的結合處為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承接手臂全部力量的支撐,向上延伸,而手腕又成了五指之力的支撐,也就是說,書寫動作力量的傳遞順序也是由手腕到手指的,手腕是主導,手指是輔助。
根據力學和數學原理,就如果鐘錶上的指標,手腕稍微發生位移、翻轉,就可以在手指上體現較大的“振幅”。像題主說的較長“斜勾”的書寫,筆畫較長較複雜,握筆的手指會發生很大很明顯的位移,更容易誤認為是大多是由手指發力的。事實上,力量的運用還是由手腕來主導的。
書寫中存在的“肌肉記憶”,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書寫馭筆行字的動作習慣。這是手腦高度協同、指腕同步作業的書寫動作,沒有必要深究原理、非要搞得涇渭分明。漢字書寫,指力與腕力無不同時存在,手指的力量更多的是抓握控制書寫工具,而成就筆法、結構的力量更多的還在腕力,有時甚至是臂力、腰力。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談點自已寫字的體會,要想自已能寫一手好字,首先要多看,再則多練。看要看怎樣運筆、怎樣把每個字的結構擺好,每一筆、每一畫都要印在腦海裡。再就是要多練習,要把運筆的基本功練紮實,為練習方便隨時都可以用手指頭練習寫字。至於硬筆寫斜鉤是手指和手腕的問題,我認為是手指和手腕協調運筆比較合理。要是毛筆就應該是手腕和手臂了。不知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