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ney棽

    《蜀之鄙有二僧》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譯文:

    四川的偏遠山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嗎?”富和尚說:“你依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要一隻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富和尚不以為然:“我幾年前就想僱條船順江下南海,到現在還沒去成,你一無所有,就別做美夢吧!” 可第二年,窮和尚竟然從南海朝佛回來了。他把自己的雲遊經過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慚愧得羞紅了臉色。評析:需要憑藉的東西越多,就越多地被這些外物所限制;而不需要依靠什麼外在的東西來完成自己的計劃,也便更大程度上地獲得了行動的自由。當初不知電腦為何物時,人腦的記憶力強得驚人,一旦發明了電腦,人們把資訊一股腦地存在電腦裡,又整天在那裡擔心,電腦什麼時候會“卡殼”、“會生病”。物質的極大豐富所造成的表面自由,實際上正在遠離生命原初的自由自在。

    人窮志不短。蜀鄙的窮僧能隻身到南海,憑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卻能喪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嗎?看來,決定事物成敗的,是內在因素,而不是客觀條件。 現實生活是,我們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頭腦卻空空的富僧,而要學習窮僧矢志不移、不畏難艱的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是抑鬱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