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意思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擴充套件資料相關故事:唐代魏徵固然是敢於死諫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個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徵就可能腦袋落地了。魏徵是鉅鹿人,出身低微,做過道士,早年參加過瓦崗軍,歸唐後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為太子做事。見太宗與太子暗中傾軋,爭做帝位繼承人,他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李世民,以便剷除政敵,順利登上皇位,可以說是李世民的仇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把魏徵召來責問他:“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從容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了我的話,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在場的人看到魏徵態度這樣固執,都以為他必死無疑。但唐太宗被魏徵對李建成的忠誠所打動,讚賞魏徵為人剛直。他從魏徵這種至死不悔的態度中,看到魏徵有經國之才,並能忠誠奉國,所以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厚加禮遇,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太宗還多次召他進入寢宮,詢問治國的得失。魏徵頗具治國的才能,性格又剛正不阿,沒有什麼能使他退縮。唐太宗常常把魏徵引到臥室內,就一些重大問題向他徵詢得失,鼓勵他犯顏直諫,並把他比作明得失的“鏡子”。貞觀三年,魏徵升官到秘書監,參與朝政,他深謀遠慮,對國家的治理多有大的裨益。太宗曾對魏徵說:“你所勸諫我的,前後共二百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誠為國,哪能這樣?你的罪比射中齊桓公帶鉤的管仲還大,我對你的信任超過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間融洽相處,難道有像我和你這樣的嗎?”
釋義: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意思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擴充套件資料相關故事:唐代魏徵固然是敢於死諫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個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徵就可能腦袋落地了。魏徵是鉅鹿人,出身低微,做過道士,早年參加過瓦崗軍,歸唐後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為太子做事。見太宗與太子暗中傾軋,爭做帝位繼承人,他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李世民,以便剷除政敵,順利登上皇位,可以說是李世民的仇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把魏徵召來責問他:“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從容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了我的話,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在場的人看到魏徵態度這樣固執,都以為他必死無疑。但唐太宗被魏徵對李建成的忠誠所打動,讚賞魏徵為人剛直。他從魏徵這種至死不悔的態度中,看到魏徵有經國之才,並能忠誠奉國,所以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厚加禮遇,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太宗還多次召他進入寢宮,詢問治國的得失。魏徵頗具治國的才能,性格又剛正不阿,沒有什麼能使他退縮。唐太宗常常把魏徵引到臥室內,就一些重大問題向他徵詢得失,鼓勵他犯顏直諫,並把他比作明得失的“鏡子”。貞觀三年,魏徵升官到秘書監,參與朝政,他深謀遠慮,對國家的治理多有大的裨益。太宗曾對魏徵說:“你所勸諫我的,前後共二百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誠為國,哪能這樣?你的罪比射中齊桓公帶鉤的管仲還大,我對你的信任超過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間融洽相處,難道有像我和你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