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顏回極富學問,為人謙遜好學,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
2、閔子騫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3、冉耕,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
5、宰予,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6、端木賜,《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7、冉求,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8、曾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於祭禮意見不合於曾子師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1、顏回極富學問,為人謙遜好學,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
2、閔子騫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3、冉耕,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
5、宰予,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6、端木賜,《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7、冉求,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8、曾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於祭禮意見不合於曾子師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