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火流雲

    晨鐘暮鼓,作為一種古老的計時方式,流傳了幾千年。最先源於寺廟,規定僧人們的趗居生活,後又延伸到俗世,成為城市管理的一種手段。

    早先,古人按天干地支,子醜寅卯,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由於條件的限制,古人計時的方式大約有這四種:

    1,觀日月。透過對曰月星辰的四時變化,來確定時間與月份,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從太陽自東向西的運動軌跡,參照Sunny投射到樹木,房屋,山巒所形成的陰影來判斷時分。流傳下來的一句話叫“日上三竿”,大概是早晨八,九點的時辰。

    2,漏刻。將沙子或水,裝在一個上位容器,讓它以均勻的速度流到下位容器,從而刻量出所需時間。

    3,燃香。點一支香,透過它燃燒所用的時間計時。天氣陰晴變化影響較大。

    4,打更。打更多在夜間,古人將傍晚19點至次日5點分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我們所說的半夜三更就是晚23點至次日1點。凌晨1點至3點多為雞鳴時分,就是聞雞起舞四更天。凌晨5點後,算是五更盡了。

    或許有人問:你說了半天好像不關鐘鼓什麼事?五更盡,鐘聲起。寺院裡鐘聲響了,僧侶們起床早課。附近的俗人也知道天明瞭,起床勞作。城裡也解門禁,開啟城門。傍晚19點時,鼓響更起,城裡便開始宵禁,關閉城門,人們進入休眠狀態。每到一更,更夫便出場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晨鐘暮鼓,既是記錄了寺院僧侶們的生活,又在警示人們時光的流失。這在古詩文中屢屢出現,如:“晨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唐李鹹用《山中》)“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宋.陸游《短歌行》)還有一副名聯:“晨鐘暮鍾,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起苦海迷路人。”這是對晨鐘暮鼓的最好解讀。

    經過千百年來的史海浸淫,晨鐘暮鍾粹煉成了一種傳統文化,穿越了歷史的時空,搭載著人們對和平,安寧,文明,富足的生活企盼,響徹永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粘玉米是轉基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