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現,普通話除了近代以外,基本與傳統文化脫節。反而是一些地方的方言,讓人感覺古色古香。在吳語方言中一般會將 “我”發音為“吾”“時候”發音為“辰光”“洗”發音為“汏”“藏”發音。為“囥”“遲”或者“晚”會發音做“晏”“找”叫做“尋”“牽引”或者“拉”讀作“曳”等等甚至不難發現在日語和韓語的漢字中都與此方言讀音相似。宋詞基本可以用方言念。
回覆列表
-
1 # 此號九條魚
-
2 # NJ九歌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問一下題主,廣義的正統國語或者說題主所認為的正統國語的評判標準究竟是什麼?以用的人多還是以存在的時間最漫長為標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除漢語外,在口語上有東西南北各地不同的方言,在文字上,也有除漢字之外的例如藏文,蒙古文,以及北韓文等。按題主的邏輯,追溯國語的由來,其實具體到哪個朝代都不合適,具體說到文言文,每朝每代的文言文也都有所差距,到明清時期,也有出現白話小說。文言文更多的是古人書面性的用語。
現行推廣的普通話在詞義以及很多方面優於其他方言的元素,而且大部分地方的人都能理解。語言也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在變化,這是常態,沒有所謂的正統國語,或者說定義哪種方言或者哪個朝代的語言為正統國語都不合適。普通話也只是人與人交流所需要的一個最方便的依據,並沒有特別的政治或者文化侵向。
現在的話當然是普通話,主要一個是國家的大力推廣,教育的普及,加上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需要已及人口的遷途流轉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需要,普通話必須要成為主流的,文言文在古代也是上層社會及讀書人之間使用較多,底層普通民眾因教育不夠普及還是已白話方言為主要交流方式。再加上古代人們出行不便,所以就算有官方語言也無法普及下去。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經歷戰亂,分裂融合統一文字語言也跟隨一起融合發展,戰爭過程中一些地方的人口戰死逃亡,一些家庭為躲避戰亂而遷途他地,說話做事也會入鄉隨俗。久而久之就行成一些很有特色的方言!方言也就只能在地方上或老鄉之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