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tnkr22825

    焚琴煮鶴一詞,出自宋·胡仔《苕溪漁隱叢前集》卷二二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後多被文人騷客用來比喻附庸風雅糟蹋美好的事物。馮夢龍就在“賣油郎獨佔花魁”裡留下過“焚琴煮鶴從來有,惜玉憐香幾人知”的詩句。數百年後的武俠小說家梁羽生,也寫下過“焚琴煮鶴情何忍,掘寶懷珍意自傷”。  焚琴煮鶴的成語,自創造出來,多被用於貶意。可仔細想一想,焚琴煮鶴的行為,也包含有深刻的道理。想古人之所以鄙視焚琴煮鶴者,無非是有柴、有肉、有好生活。假若身處絕地,燃火之物僅餘一架古琴,能食的物品獨有野鶴,為了生存下去,誰還能夠追求那麼多的美好,保持不煞風景的清高?只怕文縐縐的詩人在那種時刻,也會一邊瘋狂地瞪圓眼睛、流著口水,一邊勇猛地揮扇、敏捷地加琴塊,恨不得火燒得越旺越好,鶴身上能夠撕下的肉最多越妙!  在《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說一位韻律大師,多年來醉心於流行歌曲的創作,某一天卻突然發現,自己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用在了韻律上,卻忽略了自然的聲音。當他把自己的琴砸了以後,方才把真正的五韻尋找回來。從這個道理上講,侷限於琴的音美及鶴的形美不也落了下乘?萬事萬物的美,都要歸結於心中的美,不把琴魔燒掉,不將鶴魔咀嚼,怎麼能夠產生真正的佛心和禪意?  在寫文章和做人的時候,許多人追求詞藻的華美和做人的完美。可一篇文章寫得那麼美幹嘛?《菜根譚》裡說: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有潔必有汙為之仇。過多華而不實的東西,不但會令人反胃,還會犯下衝淡主題、不知所云的罪。努力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因為無法完美而受美所傷。文以拙進、大巧謝雕琢。這是古代騷客們後來總結出的道理,但仔細想一想,何嘗不是做人的道理?不知道琴的悅耳與鶴的美麗,斷然將鶴的脖子扭斷,把琴劈做燒柴的人,實際上有著未經世俗點染的空靈。而知道鶴美琴雅的人,若仍然能夠做出焚琴煮鶴的行徑,便有可能是修行到了一定高度的大道見性。  “機械智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人吃五穀雜糧,人與穀物合成了一個“俗”字,誰能免俗?敢於舉世皆清我獨濁,勇於不為雅所惑,該俗就俗,想俗便俗,其中的機趣與智慧,有多少人可以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萬步相當於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