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5776257666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的詞。   ●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註釋   常記:時常想起。興:指興致。誤:指錯。爭渡:指急速行駛。灘:指河,湖邊上淤積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划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   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 2 # 使用者4226458628992

    《如夢令》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今譯: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迷醉那種快樂而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卻錯誤地划進了蓮花塘的深處。怎樣劃出去,怎樣劃出去,搶著劃呀,驚得這滿灘的白鷗和白鷺,都飛起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轉關,什麼叫清關,報關方面的問題?